明察秋毫的成語故事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基本解釋明:明晰;察:看;觀察;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細微的事物、現象。目光犀利;能敏銳地看清極細小微末的東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處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察秋毫的典故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后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幾百年后,戰國時的齊宣王田辟強也想稱霸,因此他向孟子請教。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講給我聽聽嗎?”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鐘鑄成,準備殺牛祭鐘,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孟子緊接著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干與不干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明察秋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長江后浪推前浪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
以身試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
九霄云外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云外。”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躡手躡腳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周瑞家的會意,忙著躡手躡腳的往東邊屋里來,只見奶奶拍著大姐兒睡覺呢。”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 |
苦口之藥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
火燭銀花 | 宋 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 |
海水不可斗量 | 《淮南子·泰族訓》:“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龍爭虎斗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后龍爭虎斗,都是俺鸞交鳳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