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田的成語
有關田的成語
有關田的成語共收錄53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解甲歸田 | 解:脫下;甲:鎧甲。脫掉軍裝;回家種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td> |
蹊田奪牛 | 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 《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癄颗R怎枵撸庞凶镆?;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經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經過李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滄海桑田 | 滄海:大海;桑田:種桑樹的地;泛指農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也作“桑田滄?!保挥趾喎Q“滄?!?。 |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td> |
歸老田間 | 指回到幽雅處所,度過晚年。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回:“我明日即行辭職,還是歸老田間罷?!?/td> |
肥水不落外人田 | 肥水:借指好處。指不讓別人得到好處。 | 沈從文《一個大王》:“俗話說‘肥水不落外人田’,因此一排人把步槍上了刺刀,守在門邊,預備給這弁目過不去。” |
買田陽羨 | 指辭官歸隱。 | 宋 蘇軾《菩薩蠻》詞:“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td> |
一卒之田 | 百頃田地。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晉語》:“無一卒之田。” |
求田問舍 | 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屋介。指只知道置產業,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td> |
瓜田李下 | 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跟;走過李子樹下不要舉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發生嫌疑的地方。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5卷:“懼獲瓜田李下之譏。” |
田父之功 | 指不預其事而輕易得到好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三》:“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td> |
面如方田 | 面:臉。臉方得像“田”字,指富貴相。 | 《南齊書·李安人傳》:“帝大驚,目安人曰:‘卿面如方田,狀封侯也?!?/td> |
焚林而田 | 燒毀樹林以獵取野獸。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 《韓非子·難一》:“焚林而田,偷取多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后必無復?!?/td> |
海水桑田 | 猶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變遷很大。 | 唐·韋應物《漢武帝雜歌》之一:“海水桑田幾翻覆,中間此桃四五熟。” |
田父之獲 | 田父:農夫;獲:得到。指不費力氣而輕易得到的好處。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td> |
藍田生玉 | 舊時比喻賢父生賢子。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諸葛恪傳》:“諸葛恪字元遜,瑾長子也?!迸崴芍⒁龝x 虞溥《江表傳》:“藍田生玉,真不虛也?!?/td> |
渤澥桑田 | 渤澥:渤海的古稱。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 宋 蘇軾《送喬仝寄賀君》詩之二:“不驚渤澥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 |
耕者讓畔,訟者讓田 | 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讓給對方,有糾紛的給對方讓田。形容禮讓已成為社會風氣。 | 清·汪琬《新修至德廟碑》:“古者政化之成也,則公卿讓于朝,士庶人讓于都,于鄙,耕者讓畔,訟者讓田?!?/td> |
藍田出玉 | 藍田:地名,在陜西省。比喻名門出賢子弟 | 《宋書·謝莊傳》:“太祖見而異之,謂尚書仆射殷景仁、領軍將軍劉湛曰:‘藍田出玉,豈虛也哉!’” |
田月桑時 | 泛指農忙季節。 | 南朝齊·蕭子良《諫射雉啟》:“且田月向登,桑時告至?!?/td> |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竭:使……干涸;漁:打魚。燒毀森林捕捉野獸,排干湖水去捕捉魚。比喻只顧眼前的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 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鉆燧取火,構木為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td> |
豚蹄穰田 | 比喻所花費的極少而所希望的過多。 |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有一個農民,用一個小豬蹄祭神,祝莊稼豐收。 |
問舍求田 | 只知道置產業。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
服田力穡 | 服:從事;穡:收獲谷物。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 | 《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td> |
寸田尺宅 | 比喻微薄的資產。 | 宋 蘇軾《游羅浮山》詩:“玉堂金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誰耕。” |
田父野叟 | 鄉間農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金·元好問《登封令薛侯去思頌》:“方春勸耕,遭田父野叟于途,慰以農里之言,而勉之孝弟之訓?!?/td> |
殷殷田田 | 殷殷:震動聲;田田:宏大的聲音。形容聲音宏大。 | 西漢·戴圣《禮記·向喪》:“婦人不宜袒,故發胸,擊心,爵踴,殷殷田田,如壞墻然,悲哀痛疾之至也。” |
龍德在田 | 《易·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后因以“龍德在田”謂恩德廣被。 | 《易·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
田夫野老 | 鄉間農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北齊書·王琳傳》:“當時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莫不為之歔欷流泣。” |
孝悌力田 |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 《漢書 文帝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
紙田墨稼 | 稼:種田。以紙為良田,以墨為稼穡。指勤于著述。 | 宋·謝維薪《合璧事類》:“蔡洪赴洛,人問吳中舊業,曰:‘紙為鋤耒,墨為稼穡,義理為豐年。’” |
瓜田之嫌 | 猶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 明 李贄《與耿克念書》:“我欲來已決,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眳⒁姟肮咸锊患{履,李下不整冠”。 |
李下瓜田 |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 《北史 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td> |
田夫野叟 | 鄉間農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宋·曾鞏《福州擬貢荔枝狀》:“其尤殊絕者,則抑于下土,使田夫野叟往往屬厭,而大官不得獻之于陛下。” |
田父野老 | 鄉間農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宋史·蘇軾傳》:“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td> |
田連阡陌 | 阡陌:田中間縱橫交錯的小道。形容田地廣袤,接連不斷。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四》:“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
田畯野老 | 鄉間農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書》:“其或蹲林臥石,籍卉班荊,不過田畯野老,漁父樵客?!?/td> |
如獲石田 | 石田:指有石頭的田地,借指沒用的東西。指得到不可耕種的田地。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一年》:“大王如獲石田?!?/td> |
桑田碧海 | 同“桑田滄?!?。 |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
桑田滄海 |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 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
肥田沃地 | 肥沃的土地。 |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td> |
筆耕硯田 | 比喻從事腦力勞動,以讀寫為業。 | 南朝 梁 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 |
村姑田婦 | 農村少女與種田的婦人。指鄉下見識不多的女人。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來你這地方,甚么村姑田婦,冤他拐帶!” |
掃田刮地 | 掃:清除;刮:用鋒刃手削。指干零雜農活。 |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我寧可與你家擔水運漿,掃田刮地,做個傭工。” |
種玉藍田 | 種:栽種,培養;藍田:今屬陜西,以產玉著名。比喻長得其所。指為締結良緣創造條件。 | 明·楊珽《龍膏記·錯媾》:“從今后天長地遠,還愿取,還愿取種玉藍田?!?/td> |
焚藪而田 | 同“焚林而田”。藪,林藪。 | 《呂氏春秋·義賞》:“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
汶陽田反 | 比喻失而復返。 | 清·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先失楚弓,旋歸趙璧。汶陽田反,合浦珠還?!?/td> |
田父獻曝 | 田父:老農;曝:曬。老農將曬太陽取暖的方法獻給國君。常作向人獻物或獻計的謙詞。 | 《列子·楊朱篇》:“宋國有田夫,常衣缊黂,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緜纊狐狢。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 |
耕者有其田 | 耕者:種地的農民。指讓農民獲得自己的土地。 | 宋慶齡《關于促成組織聯合政府并呼吁美國人民制止他們的政府在軍事上援助國民黨的聲明》:“‘耕者有其田’,是孫中山的政綱?!?/td> |
肥水不落旁人田 | 肥水:借指好處。指不讓別人得到好處。 | |
解組歸田 | 解:脫去;組:古代綁印的綬;解組:解下印綬辭官。辭掉官職,歸老田園。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8回:“只消婆婆親寫一書,說爹爹因富貴已極,欲解組歸田,而意不能決,必得舅公一勸,同為五湖之游。” |
田連仟佰 | 仟佰:通“阡陌”。指田地廣袤,接連不斷。 | 漢·荀悅《漢書·食貨志》:“富者田連仟佰,貧者亡立錐之地?!?/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