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木的成語
有關木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木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草木知威 | 連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勢極大。 | 《新唐書 張萬福傳》:“朕謂江淮木草亦知爾威名。” |
草衣木食 | 木:樹。編草為衣,以樹木果實為食。形容衣食簡單,生活清苦。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這出家無過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木本水源 | 樹的根本,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
故家喬木 | ①謂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眾。②喻指鄉賢。 | 《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里沒不第二副。’” |
繩鋸木斷 | 拉繩作鋸;也能鋸斷木頭。比喻力量雖小;條件雖差;只要堅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把難辦的事做成。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土木形骸 | 形骸:指人的形體。形體象土木一樣。比喻人的本來面目,不加修飾。 | 《晉書 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
鉆木取火 | 硬木棒對著木頭摩擦或鉆進去,靠摩擦取火。 | 唐·慧能《壇經·疑問品》:“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
金口木舌 | 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 漢 揚雄《法言 學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
麻木不仁 | 不仁:失去感覺能力。本指肢體神經失去感覺;對刺激沒有感覺。形容思想不敏銳;對事物反應遲鈍;漠不關心。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
寒木春華 | 寒木不凋,春華吐艷。比喻各具特色。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劉應之曰:‘既有寒木,又發春華,何如也?’” |
朽木死灰 | 枯干的樹木和火滅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任何事情無動于衷。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噓,安能到此。” |
泥塑木雕 | 用泥土塑造、木頭雕刻的偶像。比喻人的動作及神情呆板。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么靈感在那里。” |
人非草木 | 見“人非木石”。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復觀察,小人們人非草木,豈不省的?’” |
擇木而棲 | 鳥兒選擇合適的樹木做巢。比喻選擇賢君明主,為其效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4回:“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枯木逢春 | 枯:枯萎;木:樹木;逢:遇上。枯樹遇上春天又有了生機。比喻經歷挫折又獲得生機。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卷二十三 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
浮石沉木 | 見“浮石沉木”。 | 漢·陸賈《新語·辨惑》:“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 |
木落歸本 | 猶言葉落歸根。 | 東漢·班固《漢書·翼奉傳》:“安樂奸邪,辰未主之。”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翼氏《風角》曰:‘木落歸本,水流歸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衰各得其所,故東也。” |
槁木死灰 | 干枯的樹木;冷卻的灰燼。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極或對一切事情無動于衷、冷漠無情。槁:干枯。 | 莊周《莊子 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木訥寡言 | 訥:說話遲鈍。形容人不愛說話。 | 《晉書·葛洪傳》:“為人木訥,不好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游。” |
移花接木 | 把某種花木的枝條嫁接到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換真欺騙他人。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呆若木雞 | 愣著不動;像只木頭雞。形容人癡或因驚恐而發愣的神態。 | 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一草一木 | 一棵草;一棵樹。比喻細小或平常的東西。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應劭傳》:“春一草枯則為災,秋一木華亦為異。” |
草木愚夫 | 愚:愚蠢;愚夫:匹夫。像山野之中草木那樣愚昧無知的人。也指粗俗平庸的百姓。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70回:“料你不過草木愚夫,識得什么天時人事。” |
蠹眾木折 | 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 《商君子·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
大興土木 | 興:創辦、興起。大規模地興建土木工程。多指興建宮殿、住宅或園林等。 | 《舊五代史 漢書 李守貞傳》:“以廣其第,大興土木,治之歲余,為京師之甲。” |
木石心腸 | 形容人心腸硬,不為情感所動。 | 清 洪楝園《后南柯 辭職》:“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 |
泰山梁木 | 象泰山崩塌,梁木毀壞一樣。比喻偉人死亡。 | 《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染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
形如槁木 | 槁:枯干。形體像枯干的樹木一樣。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朽木糞土 | 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
誹謗之木 | 誹謗:引以為諫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豎立木牌,讓人們寫上諫言。 | 《史記 孝文本紀》:“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者而來諫者。” |
枯株朽木 | 比喻無用的人或物。 | 宋 陳亮《又癸卯秋書》:“如亮已為枯株朽木,與一世并無所關涉,惟于秘書,不敢不致其區區耳。” |
遷于喬木 | 遷:遷移。喬木:高樹。原指鳥兒從幽深的山谷遷移到高樹上去。比喻喬遷新居。 | 《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
亡猿禍木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后因以“亡猿禍木”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 |
朽木糞墻 | 朽壞的木頭,污穢的土墻。比喻沒有培養前途的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 《晉書 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
木牛流馬 | 木制的牛馬形體、可行走的運輸器具。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
枯木死灰 | 死灰:燃燒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極其消極悲觀。 | 莊周《莊子 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教猱升木 | 教猴子爬樹。比喻指使壞人干壞事。 | 《詩經 小雅 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
畫地刻木 | 比喻進監獄,受審訊。 | 《梁書 王僧儒傳》:“蓋畫地刻木,昔人所惡,叢棘既累,于何可聞,所以握手戀戀,離別珍重。” |
入木三分 | 本指書法筆力蒼勁有力。后比喻見解透徹;議論深刻。 | 唐 張懷瓘《書斷 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
枯木朽株 | 朽:腐爛。株:露出地面的樹樁。枯朽的樹木。比喻老弱無用的人或衰微的力量。 | 漢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故有人先談,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 |
木頭木腦 | 形容呆板、遲鈍 | 沈虎根《小師弟》:“而且變得木頭木腦,竟連他母親來看他也會顯得冷冰冰的。”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樹:培植,培養。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 先秦 管仲《管子 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 比喻沒有根據的事物。 | 語出《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直木先伐 | 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樹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會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 《莊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
剛毅木訥 | 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
木已成舟 | 木頭已經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據你說來,則木已成舟,實難挽回了?”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沉:沉沒;側畔:旁邊;帆:船。沉船旁邊有很多船過,發病的樹木旁邊有很多茂盛的樹木。比喻新生勢力銳不可當。 |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縫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郡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圓孔方木 | 把方木頭放到圓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若將有限心識作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 |
獨木難支 | 一根木頭難以支撐起將要倒塌的大房子。比喻單薄的力量無法維持全局。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拉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
行將就木 | 指人壽命已經不長;快要進棺材了。行將:快要;木:棺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 |
木魅山鬼 | 魅:物老成精。指山林的鬼怪。 |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木魅山鬼,野鼠城狐。” |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源:水源;本:樹根。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的事物。 | 《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杖頭木偶 | 以木棍舉托操縱木偶、做出各種造型動作的一種木偶戲。比喻受人操縱的人。 | |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
風木含悲 |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養的悲傷。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
石心木腸 | 石、木都是硬物,形容堅定不動搖。 | 宋·蘇軾《謝失察妖賊表》:“布衣蔬食,或木死于饑寒;石心木腸,誓不忘于忠義。” |
朽木之才 | 朽木:腐爛的木頭。像爛木頭的人才。比喻不堪造就或無用的人。 | 元·無名氏《認金梳》第三折:“量你何足道哉,斗筲之器,糞土之墻,朽木之才,精狗兒之人。” |
寸木岑樓 | 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準一樣。后也比喻差距極大。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
登木求魚 | 登:攀;木:樹。爬到樹上找魚。比喻方向、方法不對,無法達到目的。 | 宋·蘇轍《次韻吳厚秀才見錄》:“登木求魚知我掘,循巢覓兔笑君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