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鼓而攻之的成語故事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基本解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鳴鼓而攻之的典故
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康子主張改革農田制度,承認私人可以擁有土地,想試行按畝征稅,他的屬下冉求是孔子的學生,就讓冉求去征詢孔子的意見。孔子反對改變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號召他的其他學生敲著鼓去進攻冉求。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鳴鼓而攻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醋海翻波 | |
從俗浮沉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感。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取長補短 | 《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
火樹銀花 | 唐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
春風風人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
不三不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不一而足。” |
仁義道德 |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