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平的成語
有關平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平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一馬平川 | 能縱馬奔馳的廣闊平坦的地面。 | 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
素昧平生 | 一向不了解。指與某人從來不認識。素:從來;昧:不明白;不了解。 | 唐 段成式《劍俠傳 郭倫觀燈》:“素昧平生,忽蒙救護,脫妻子于危難,先生異人乎?” |
溝滿壕平 | 形容飽滿。 | 李云德《沸騰的群山》:“溝滿壕平,平地上的雪有三尺多深,寒氣逼人,滴水成冰。” |
余波未平 | 指某一事件雖然結束了,可是留下的影響還在起作用。 | |
平淡無奇 | 奇:特殊。平平淡淡;沒有什么顯著的、出色的地方。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聽起安老爺這幾句話,說得也平淡無奇。” |
夷為平地 | 夷:拉平,鏟平。鏟平使成一塊平地。 | 孫犁《我的綠色書》:“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車場。” |
凹凸不平 | 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進的地方。 | 方志敏《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柴屑糞渣,零零散散地散布在路上。” |
歌舞升平 | 邊歌邊舞;慶祝太平;有粉飾太平的意思。含貶義。升平:太平。 | 元 陸文圭《<詞源>跋》:“淳祐、景定間,王邸侯館,歌舞升平,居生處樂,不知老之將至。” |
平心而論 | 論:說。指采取冷靜客觀的態度作公允的評論;不摻雜任何感情因素。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文章六》:“而佳者反棄去,殆不可曉。平心而論,則惟《天地長留集》所取為當。” |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
平地一聲雷 | 比喻突然發生的重大變動。也比喻名聲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韋莊《喜遷鶯》詞:“鳳銜金榜出云來,平地一聲雷。”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諺語。原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后多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
連車平斗 | 形容冗員很多。 | 唐 張鷟《朝野僉載》第四卷:“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 |
地平天成 | 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 《尚書 大禹謨》:“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
心平氣和 | 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 宋 程頤《明道先生行狀》:“先生每與論事,心平氣和。” |
平風靜浪 | 風平浪靜。多以喻平靜無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8回:“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 |
路見不平,拔刀相救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金竹寺》:“路見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薩賞其義俠,故遠導幻影以生之。” |
二滿三平 | 同“三平二滿”。 | 宋·陳亮《三部樂·七月送丘宗卿使虜》詞:“小屈穹廬,膽二滿三平,共勞均佚。” |
崎嶇不平 | 崎嶇:地面高低不平。形容道路高低不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安公子見那路漸漸的崎嶇不平,亂石荒草,沒些村落人煙,心中有些怕將起來。” |
公平合理 | 指處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 | 毛澤東《三大運動的偉大勝利》:“只要美國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問題,不再如過去那樣用種種可恥的方法破壞和阻撓談判的進行,則朝鮮的停戰談判是可能成功的。” |
和平共處 | 彼此不發生軍事沖突而共存。 | 茅盾《新疆風土雜憶》:“故牽強附會,合佛道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處。”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提高自身修養,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區,最后使全國安寧 | 西漢·戴圣《禮記·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平易近人 |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寬廣;后比喻態度平和;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
風平浪靜 | 風已平息;浪已安靜。指江河湖海里沒風浪;顯出一時安閑寧靜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復沉靜。 | 宋 楊萬里《泊光口》:“風平浪靜不生紋,水面渾如鏡面新。” |
一路平安 | 旅途上平安順利。 | 明 范受益《尋親記》:“大王爺,保佑弟子一路平安,腳輕手健。” |
尸鳩之平 | 尸鳩:亦作“鸤鳩”,即布谷鳥,傳說它哺育群雛時能平均如一。比喻一視同仁。亦作“尸鳩之仁”。 | 《詩經·曹風·鸤鳩》:“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毛亨傳:“鸤鳩之養其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 |
平分秋色 | 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晝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財物聲譽等。 | 唐 韓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詩:“窮秋感平分,新月憐半破。” |
平白無故 | 平白:憑空;故:緣故;原因。沒有道理;沒有原因。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平白無故的生出這等毒計。” |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元 楊顯之《酷寒亭》楔子:“這個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則是誤傷人命。” |
平平淡淡 | 質量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普普通通。 | 錢鐘書《圍城》:“像現在平平淡淡,情感在心上不成為負擔這也是頂好的,至少是頂舒服的。” |
憤憤不平 | 憤憤:像生氣的樣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憤怒或不滿。 | 晉 王隱《晉書 桓秘傳》:“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憤憤有不平之色。” |
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明·洪楩《楊溫攔路虎傳》:“今見將軍,乃是我恩人,卻在此被劫,自當效力相助!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
路見不平,拔劍相為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寧卓禪師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還有路見不平,拔劍相為底么。” |
男女平等 | 男女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平等地位。 | 清·秋瑾《勉女權歌》:“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后?” |
萬丈高樓平地起 | 比喻凡事要從打基礎做起。 | 沈從文《虎雛再遇記》:“他記得一句格言:‘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因此永遠能用起碼名分在軍隊里混。” |
平步青云 | 平:平穩;穩當;步:行步;走上;登上;青云:青天。比喻官位很高。比喻一下子輕易地登上了很高的官位。舊時用以形容科舉及第;或陡然富貴。 | 宋 袁文《甕牖閑評》第三卷:“廉宣仲才高,幼年及第,宰相張邦昌納為婿。當徽宗時自謂平步青云。” |
平流緩進 | 本指船在緩流中慢慢前進。后比喻穩步前進。 | 唐·白居易《泛小輪》詩:“船緩進,水平流,一莖竹篙剔船尾,兩幅青幕幅船頭。” |
四平八穩 | 原形容說話做事穩當。現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的意思。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4回:“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心中暗喜。” |
路見不平 | 指見到不平的事。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我不過路見不平,說幾句氣話罷哩!” |
秤平斗滿 | 指做買賣規矩,不短斤少兩。 | |
平易近民 | 見“平易近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
三平二滿 | 比喻生活過得去,很滿足。 | 宋 黃庭堅《四休居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
平鋪直敘 | 平:沒有起伏;鋪:鋪陳;直:沒有曲折;敘:敘述。形容說話、寫文章不加修飾;按順序直接了當地敘述。也指說話;寫文章平平淡淡;沒有起伏;重點不突出。 | 明 祁彪佳《遠山堂曲品 具品 狐裘》:“記孟嘗君事,平鋪直敘,祥略稍未得法。” |
平起平坐 | 平:沒有高低;相同。原指封建時代地位相同的人同時站起;同時坐下。現比喻地位相同;權力相等。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壞了學校規矩。” |
平心靜氣 | 心情平穩;態度冷靜;不魯莽行事。 | 宋 呂本中《官箴》:“又如監司郡守嚴刻過當者,須平心定氣與之委曲詳盡,使之相從而后已。” |
依流平進 | 流:品級;依流:依照品級;平進:循序漸進。指做官按照資歷一步步提升。 | 《南史·王騫傳》:“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進,不須茍求也。” |
平地起家 | 比喻原來沒有基礎而建立了一番事業。 | |
平地青云 | 平:平穩;青云:高空。比喻境遇突然變好,順利無阻地一下子達到很高的地位。 | 金 元好問《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別,平地青云萬里程。” |
忿忿不平 | 同“憤憤不平”。 | 《禪真逸史》第一回:“此時過往人眾,見齊德受虧,俱忿忿不平。” |
承平盛世 | 承平:太平。太平、興盛的時代。 | 《漢書·食貨志》:“王莽因漢承平之業,匈奴稱藩,百蠻賓服。” |
天下太平 | 全國或世界局勢穩定。形容社會安定;秩序良好。 | 西漢 戴圣《禮記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
平平安安 | 沒有事故,沒有危險。 | 曾樸《孽海花》第28回:“令兄還在丁公館里,和丁成同榻宿了一宵,平平安安的回來。” |
鑒空衡平 | 猶言明察持平。 | 清·楊潮觀《開金榜朱衣點頭》:“今司文柄,鑒空衡平,不受一毫請托。” |
短平快 | 排球比賽中“快攻”戰術的一種。形容技術開發項目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 | |
阿平絕倒 | 以之比喻對對方的言論極為佩服。亦用為譏諷言論極為乖謬,常貽笑大方。 | 據《晉書 衛玠傳》及《王澄傳》載:玠好言玄理。瑯玡王澄字平子,兄昵稱之曰:“阿平”。有高名,少所推許,每聞玠言,輒嘆息絕倒。故時為之語曰:“衛玠談道,平子絕倒。” |
太平盛世 | 指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時代。比喻非常興盛安定的社會。太平:社會安定。 | 明 沈德符《野獲編》:“余謂太平盛世,元夕張燈,不為過侈。” |
平白無辜 | 清白無罪。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一回:“這樣說,你竟是個平白無辜人了。” |
平靜無事 | 形容非常安全,沒有事情發生 | 毛澤東《批判大漢族主義》:“有些是很嚴重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平靜無事……故須進行認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決這個問題。” |
平民百姓 | 指普通百姓。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卷:“假如桀是個平民百姓,還造得許多惡業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