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轉的成語
有關轉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轉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天旋地轉 | 指天地轉動。比喻時事變遷。也形容人頭暈眼花的感覺。 | 唐 元稹《望云雅馬歌》:“天旋地轉日再中,天子卻坐明光宮。” |
回心轉意 | 回、轉:掉轉、扭轉;心、意:心思。重新考慮;改變原來的想法和態度。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意時節,且更耐看如何?” |
暈頭轉向 | 暈:頭腦發昏;轉向:辨不清方向。形容頭腦昏亂辨不清方向。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兒子居然變了,而且變得這么快!” |
流離轉徙 | 輾轉遷移,無處安身。 |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與其婦翁皆賤業,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 |
目不轉睛 | 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轉地盯著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
團團轉 | 回環旋轉,形容不知道怎么辦好。 | 蘇青《結婚十年》第四章:“于是我急得在房中團團轉:出去呢?不出去呢?換衣服呢?還是不換?” |
斗轉星移 | 北斗轉換了方向;星辰移了位置。形容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變遷。斗:北斗星;星:星辰。 |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閑云潭影日悠悠,物轉星移幾度秋。” |
轉彎磨角 | 見“轉彎抹角”。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二回:“錦云笑道:小春姐姐把‘爽爽快快’讀做‘霜霜快快’,把‘轉彎磨角’讀做‘轉彎磨祿’,滿口都是古音,他還說人講究古音。” |
參橫斗轉 | 北斗轉向,參星打橫。指天快巒的時候。 | 三國·魏·曹操《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宋史·樂志》:“斗轉參橫將旦,天開地辟如春。”宋·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詩:“參橫北斗欲三更。” |
斗轉參橫 | 北斗轉向,參星打橫。指天快亮的時候。 | 宋 韓元吉《水龍吟 題三峰閣詠英華女子》詞:“斗轉參橫,半簾花影,一溪寒水。” |
輾轉反側 | 翻來復去;睡不著覺。形容心事重重。 | 《詩經 周南 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
轉盼流光 | 盼:顧盼,看;流光:飄忽不定,光彩閃耀。形容美女靈活而多情的眼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本是一雙秋水眼,再吃了幾杯酒,越發橫波入鬢,轉盼流光。” |
法輪常轉 | 法輪:佛家語,輪有二義,一為運轉,一為摧碾,佛運轉心中清凈妙法以度人,且摧毀世俗一切邪惑之見。指佛法無邊,普濟眾生。 |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三轉法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 |
珠流璧轉 | 喻時光之流逝。 | |
轉危為安 | 由危險轉為平安。危:危險。 | 漢 劉向《<戰國策>書錄》:“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亦可觀。” |
起承轉合 | 起:是開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合:是結束全文。舊時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泛指文章的做法。 | 元 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
山回路轉 | 形容山勢環繞,山路曲折。 |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峰回路轉 | 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星移斗轉 | 星斗變換位置;表示季節改變。比喻時光流逝。移:移動;斗:北斗星。 | 元 喬吉《兩世姻緣》:“他便眼巴巴簾下等,直等到星移斗轉二三更。” |
急轉直下 | 急:突然;轉:轉變。形容形勢、情況等。突然轉變;并且立刻順勢發展下去。 | 茅盾《子夜》十七:“伯韜!時局到底怎樣,各人各有看法!也許會急轉直下。” |
參回斗轉 | 參:參星;斗:北斗星。北斗轉向,參星回轉。指夜深。 | 宋 張孝祥《望江南》詞:“天近月明黃道冷,參回斗轉碧霄空。” |
三回九轉 | ①形容曲折回蕩。②猶三番五次。 | 清·李漁《奈何天·逃禪》:“誦真經三回九轉,敲鐘磬動地驚天。” |
飛沙轉石 | 飛:使飛揚;轉:滾動。沙土飛揚,石塊滾動。形容風勢迅猛。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陸凱陸胤傳》:“蒼梧、南海,歲有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砂轉石,氣則霧郁,飛鳥不經。” |
轉喉觸諱 | 謂一說話或一寫文章就觸犯忌諱。 | 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
心回意轉 |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改變想法,不再堅持過去的意見。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背地里設下機謀,才得他心回意轉。” |
回腸九轉 | 好象腸子在旋轉。形容內心痛苦焦慮已極。 | 《柳蔭記》:“難壞人這陣無計想,好叫人回腸九轉無主張。” |
轉海回天 | 同“轉日回天”。 | 宋·秦觀《代參寥與鍾山實啟》:“扣角負鼎,無羨昔人;轉海回天,復聞今日。” |
轉憂為喜 | 由憂愁轉為歡喜。 | 明 陸采《懷香記 池塘唔語》:“解雙眉轉愁為喜,訂芳期歡聲和氣。” |
轉轉相因 | 因:因循。輾轉相傳,互相因循。 | 東漢·班固《漢書·成帝紀》:“傳以不知,周行天下”如淳注曰:“在位者皆不知陰陽時政,轉轉相因,故令后人遂不知也。” |
日轉千街 | 指乞丐沿街行乞。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婆婆也,咱去來波,可則索與他日轉千街。” |
十轉九空 | 十次去九次空著手回來。形容賭博經常輸錢。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豈知家私有數,經不得十轉九空,似此三年,漸漸凋耗。” |
轉敗為勝 | 變失敗為勝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
玩兒不轉 | 指揮不開;耍弄不了。 | |
歸邪轉曜 | 曜:光明。改除邪惡歸依正道。亦作“歸邪反正”。 | 清·林則徐《祭海神文》:“歸邪轉曜,不煩一矢之加;飛蠱全收,已倍萬箱之貯。” |
轉斗千里 | 謂長途轉輾作戰。 |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劉良注:“轉謂相馳逐;斗,戰也。” |
斗轉參斜 | 斗:北斗星;參:星名,28宿之一,白虎七宿的末一宿。北斗轉向,參星橫斜。指天快亮的時候。 | 明·馮惟敏《柳搖金·風情》:“急回頭斗轉參斜,酒杯兒倒手都休撤。” |
凝矚不轉 | 目不轉睛。 | |
日轉千階 | 階:官階。形容連續升官。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愿待制位列三公,日轉千階。” |
愁腸九轉 | 謂重重憂愁縈繞心懷。 | 明·邵璨《香囊記·得書》:“我終日里愁腸九轉,到如今尺素空傳,越教人中心慘然。” |
轉日回天 | 見“轉日回天”。 |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
目不轉視 | 眼珠一轉不轉。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 | 清·黃宗羲《張南垣傳》:“某樹下某石可置某所,目不轉視,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鑿。” |
轉瞬之間 | 非常短暫的一瞬間。轉瞬:轉眼;一眨眼。 | 清 黃宗羲《董在中墓志銘》:“若余于董氏,則有師友偲偲之力,而零落于轉瞬之間,更可傷也。” |
九牛拉不轉 | 形容態度十分堅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 |
回船轉舵 | 行船遇事的回原路。比喻掉轉話頭,緩和僵局。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見他有咈然不悅之意,即忙回船轉舵道:‘大官人莫要性急,且請坐下,再細細商議。’” |
扭轉干坤 | 比喻從根本上改變已成的局面。 | |
轉戰千里 | 形容連續作戰,經歷了很長的歷程。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轉斗千里,矢盡道窮。” |
懵頭轉向 | 形容頭腦昏亂,糊里糊涂 | 高玉寶《高玉寶》第12章:“玉寶那個孩子,在農村里那樣伶俐,那樣活潑,一進工廠就變得懵頭轉向了。” |
轉彎抹角 | 比喻說話、做事繞彎子;不直截了當。抹角:挨著墻角繞過。 | 元 秦簡夫《東堂老》:“轉灣抹角,可早來到李家門首。” |
千回萬轉 | 形容經過很多曲折或反復考慮。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8回:“自此,寶釵千回萬轉,想了一個主意。” |
轉眼之間 | 轉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時間。形容極短的時間。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 葛衣記 薦之知信》:“無端平地起波濤,轉眼之間忘久要。” |
轉灣抹角 | 見“轉彎抹角”。 |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轉灣抹角,可早來到李家門首。” |
天不轉地轉 | 指以后總有見面的機會。 | |
乘風轉舵 | 謂順隨情勢改變態度。 | 鄒韜奮《萍蹤憶語》二一:“投機主義蜊是最善于乘風轉舵的。” |
山不轉水轉 | 比喻世界渺小,這里不遇那里遇。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0章:“山不轉水轉。他把根扎牢了,到時其它事說不定都可以解決……” |
轉輾反側 | 同“輾轉反側”。 | 清·王韜《淞賓瑣話·田荔裳》:“聞女轉輾反側,久而不眠。” |
旋轉乾坤 | 把天地轉動過來。比喻改變大自然或從根本上改變大局面。乾、坤:古代八卦名稱;分別代表天地。 |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陛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乾轉坤。” |
回腸百轉 | 見“回腸九轉”。 | 歐陽予倩《梁紅玉》第三場:“思既往想將來回腸百轉,大丈夫處亂世,要力任艱難。” |
轉禍為福 | 把災禍轉變為幸福。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圣人之制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 |
懸崖轉石 | 比喻形勢發展迅猛。 | 梁啟超《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及其機之既動,則以懸崖轉石之勢,波波之相續,峰峰之不斷,馴至數千百年而未有已。” |
萍飄蓬轉 | 比喻遠離家鄉,在外漂泊。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續錄五》:“甚或金盡裘敝,恥還鄉里,萍飄蓬轉,不通音問者,亦往往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