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顧的成語
有關顧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顧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不屑一顧 | 不屑:認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顧: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對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龔彥佐序》:“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顧視焉。” |
形影相顧 | 形:形體;影:身影。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 《晉書·桓溫傳》:“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顧,隕越無地。” |
前瞻后顧 | 同“瞻前顧后”。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時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顧后瞻前 | 同“瞻前顧后”。 |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著兵刃命隨傾;顧后瞻前,錯了心神身不保。” |
顧影弄姿 | 顧影:看著自己的身影;弄姿:做出各種姿態。對著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種姿態。形容賣弄身形,自我欣賞。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二姊葛氏,為人狡黠善辨,顧影弄姿,貌不及江城,而悍妒忌與埒。姊妹相逢無他語,惟各以閫威自鳴得意。” |
行不顧言 | 顧言:顧及自己所說的話。為人處事不守信用。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
顧景慚形 | 看著身影,對自己的形體感到羞愧。謂自認不配享受某種榮譽、稱號等而感到慚愧。 | 三國·魏·曹植《封二子為公謝恩章》:“天時運幸,得生貴門。遇以親戚,少荷光寵。竊位列侯,榮曜當世。顧景慚形,流汗反側。” |
汲汲顧影 | 惶惶然自顧其影,孤苦失望的樣子。也指頻頻地自顧其影,洋洋得意的樣子。 | 清 梁啟超《中國外債史》:“自茲以往,我民歲增二千余萬之負擔,汲汲顧影。” |
顧影自憐 | 看著影子;自己憐惜自己。原形容孤獨失意;現有自我欣賞的意思。 | 晉 陸機《赴洛道中作》詩:“佇立望故鄉,顧影凄自憐。” |
顧慮重重 | 重重:一層又一層。一層又一層的顧慮。形容顧慮極多,難于放手行事。 | 孫犁《文事瑣談》:“目前為文,總是思前想后,顧慮重重。” |
顧影慚形 | 看著身影,對自己的形體感到羞愧。指自認不配享受某種榮譽、稱號等而感到慚愧。 | 晉 傅咸《申懷賦》:“芬芳并發,我穢其馨;德音光宣,我累厥聲;豈伊不愧,顧影慚形。” |
左顧右盼 | 向左看看;向右望望。形容得意或警戒的神態。顧、盼:看;望。 | 三國 魏 曹植《與吳季重書》:“左顧右盼,謂若無人,豈非吾子壯志哉!” |
顧左右而言他 | 看看兩旁的人而談起別的事情。形容不能正面回答問題而支吾其詞的樣子。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
不顧一切 | 顧:顧惜,眷顧。什么都不顧。 | 葉圣陶《孤獨》:“既然見到一點兒光,便不得不不顧一切地逃開。” |
草廬三顧 |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 三國 蜀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議不反顧 | 指為了正義奮勇向前,不回頭、后退。議,通“義”。 | 《文選 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作“義不反顧”。 |
一顧傾人 | 顧:回看。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顧盼之間,全城人都為之傾倒。 | 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義無反顧 | 義:宜;應該做的事;反顧:回頭看。做正當合理的事;只有上前的事;絕不回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 |
顧名思義 | 顧:看;名:指人或事物的稱呼;義:意義;含義。看到名稱就可聯想到它的含義。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王昶傳》:“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
后顧之慮 | 顧:回視;后顧:回過頭照顧。指來自后方或家里的憂患。 | 宋·劉弈《上韓范二招討書》:“賊無后顧之慮,長驅而來。” |
奮不顧身 | 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
顧內之憂 | 顧:照管,照顧。指對后方的憂慮、擔心。 | 《宋史·李處耘傳》:“賞厚則人無顧內之憂,恩深則士有效死之志。” |
顧全大局 | 顧全:顧及;使不受損害;大局:全盤或整體;多指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論、行動都要從全局出發;不使受到損害。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4回:“總求大人格外賞他們個體面,堵堵他們的嘴。這是卑職顧全大局的意思。” |
高顧遐視 | 向高遠處看。意謂志向高遠,傲視流俗。 | 明·方孝孺《答俞敬德書》:“某鄙樸戇訥,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識不足以達時務,然守愚,孑然莫與,徒望望然高顧遐視而不合于時,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訕,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 |
瞻前顧后 | 瞻:向前望;顧:回頭看。原形容做事謹慎;考慮周密。現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離騷》:“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 |
后顧之憂 | 顧:回視;后顧:回過頭照顧。指來自后方或將來的憂患。 | 北齊 魏收《魏書 李沖傳》:“朕以仁明忠雅,委以臺司之寄,使我出境無后顧之憂,一朝忽有此患。” |
三顧茅廬 | 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毫無顧忌 | 對違反道德的行為絲毫沒有反感或猶豫,或不考慮對人對事情的利害關系,沒有顧慮。 | 明·醒世居士《八段錦》第七段:“以假作真,毫無顧忌,致我割破恩愛,妻子逃亡。” |
顧大局,識大體 | 指從整體的利益著想,使不受損害。 |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我們相信,我們的人民是顧大局、識大體、守紀律的。” |
鷹脧狼顧 | 見“鷹視狼顧”。 | 《天雨花》第二一回:“鷹脧狼顧為非善,柳黛蛾眉殺氣橫。” |
識大體,顧大局 | 認識到有關大局的重要道理,照顧全局利益。 | 鄧小平《在擴大的中央會議上的講話》:“不論工人也好,農民也好,知識分子也好,愛國民主人士也好,都是識大體、顧大局的,都是相信跟著黨走是對的。” |
左對孺人,右顧稚子 | 孺人:對婦女的尊稱,借指妻子;稚子:幼兒。左邊對著妻子,右邊看顧小孩。指家庭生活。 | 清·黃宗羲《劉伯繩先生墓志銘》:“先生既絕交息游,左對孺人,右顧稚子,郁郁無可告語。” |
顧曲周郎 | 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
左顧右眄 | 左看右看。細看。 | 宋·洪邁《夷堅丁志·奢侈報》:“信自僦一齋,好絜其衣服,左顧右眄,小不整即呼匠治之。” |
臨難不顧 | 臨:遇到;難:危難;顧:顧惜。遇到危難的時候,并不顧惜自己。形容沒有私心,十分英勇。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齊王房傳》:“揚六軍之大勢,安城守之懼心,臨難而不顧,畢志傳命。” |
毫無顧慮 | 絲毫沒有后顧之憂。 | 毛澤東《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使我們的紅軍毫無顧慮地在將來順利的條件下去打南昌,打九江。” |
鴟視狼顧 | ①如鴟鳥舉首而視,如狼反顧。②形容人的兇狠貪戾。 | 《文選·馬融<長笛賦>》:“魚鱉禽獸聞之者,莫不張耳鹿駭,熊經鳥伸,鴟視狼顧拊噪踴躍。” |
內顧之憂 | 舊時形容沒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顧慮家事。現形容有內部的憂慮。 | 晉·左思《詠史》詩:“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 |
統籌兼顧 | 統籌:通盤籌劃;兼:本義為一手執兩禾,引伸為同時進行幾樁事情或占有幾樣東西;顧:照顧。統一籌劃,全面照顧。 | 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一幕:“不是這樣統籌兼顧,天京一定難保。” |
見兔顧犬 | 看到了兔子,再回頭叫喚獵狗去追捕。比喻動作雖稍遲,但趕緊想辦法,還來得及。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
自顧不暇 | 自己顧自己還來不及(顧:照顧;暇:空閑)。多指無法照顧別人。 | 《晉書 劉聰載記》:“彼方憂自固,何暇來耶!” |
目兔顧犬 | 看見兔子而呼獵犬。比喻及時補救。語出《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 語出《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
鷹視狼顧 | 形容目光銳利,為人狠戾。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 說話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行事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諾言。指言行不一致。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
三顧草廬 | 見“草廬三顧”。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7回回目:“劉玄德三顧草廬。” |
熊經鴟顧 | 古代一種導引養生之法。狀如熊之攀枝,鴟之回顧。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方術傳·華佗》:“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
歸奇顧怪 | 歸:清代歸莊。顧:清代顧炎武。歸莊奇特,顧炎武怪異。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顧炎武》:“絕不與世人交,獨與里中歸莊善,同游復社,相傳有歸奇顧怪之目。” |
公私兼顧 | 既照顧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顧到私人的利益。 | 毛澤東《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在公私關系上,就是‘公私兼顧’,或叫‘軍民兼顧’。” |
一顧傾城 |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后遂以“一顧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顧前不顧后 | 形容做事或考慮事不仔細周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1回:“明日你自己當家立業,難道也是這么顧前不顧后的?” |
計不返顧 | 見“計無返顧”。 | 明·范景文《<鹿奉常集>敘》:“憤柄人之嫉,最后慷慨殉城,計不返顧。” |
一顧千金 | 顧:看。古之善于相馬者伯樂看了馬一眼,良馬的身價便值千金。比喻得到賢者的推薦而使人或事物身價倍增。 | 三國·魏·曹植《失題(有美一人)》詩:“一顧千金重,何必珠玉錢?” |
首尾不顧 | 顧不了首尾了。指人豁出去了。 | |
東走西顧 | 比喻顧慮多。 | 《古詩源》卷三:“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
后顧之患 | 顧:回視;后顧:回過頭照顧。指來自后方或家里的憂患。 |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盧文紀勸帝駐河橋,庚贊華為契丹主,以兵援送入蕃,則契丹主有后顧之患,不能久駐漢地矣。” |
不顧死活 | 顧:顧惜,眷顧。不顧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63回:“這呆子不顧死活,闖上宮殿,一路鈀,筑破門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類,盡皆打碎。” |
奮不顧命 | 猶奮不顧身。 | 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勵義勇,奮不顧命。” |
相顧失色 | 相互看視而面部變色。形容幾個人一起做驚恐狀。 | 《舊五代史·周書·段希堯傳》:“使于吳越,及乘舟泛海,風濤暴起,楫師仆從,皆相顧失色。” |
置之不顧 | 置:放著;之:代詞;它;顧:照管;注意。放在那兒不管。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那薛蟠得了寶蟾,如獲珍寶,一概都置之不顧。” |
狼顧狐疑 | 指左顧右昐,存有畏懼和猶豫之心。狼顧,狼走路時常常回頭看;狐疑,狐貍本性多疑。 | 孫中山《布告全國同胞書》:“行事或虎頭鼠尾,而存心復狼顧狐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