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聞的成語
有關(guān)聞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聞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gè)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聞風(fēng)而動(dòng) | 一聽到消息就立即行動(dòng)起來。風(fēng):消息。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fēng)而起。” |
默默無聞 | 默默:沒有聲息;聞:出名。無聲無息;不為人知。 | 明 李楨《剪燈余話》:“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
博學(xué)多聞 | 博學(xué):廣博。學(xué)識廣博,見聞豐富。 | 《文子 精誠》:“雖博學(xué)多聞,不免于亂。” |
聞聲相思 | 聲:名聲。指思慕、欽仰有聲望的人。 | 《鬼谷子·內(nèi)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yuǎn)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jìn)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
款學(xué)寡聞 | 形容學(xué)問淺、見識少。 | 莊周《莊子 達(dá)生》:“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 |
充耳不聞 | 充:塞住;聞:聽。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 清 李漁《奈何天 鬧封》:“邊陲告急,司轉(zhuǎn)運(yùn)者,充耳不聞。” |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鮑魚:咸魚;肆:店鋪。如同進(jìn)入咸魚店,時(shí)間一長就聞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環(huán)境對人的熏染和影響。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
聞所不聞 | 聽到從未聽到過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
前所未聞 | 從來沒有聽說過。 | 宋 周密《齊東野語 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直諒多聞 | 直:正直;諒:信實(shí);多聞:學(xué)識淵博。為人正直信實(shí),學(xué)識廣博。 | 《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 |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現(xiàn)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舉世聞名 | 舉:全。全世界都聽到名聲。形容知名度很高。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fēng)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
耳聞目睹 |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見親眼看到。 | 魯迅《吶喊 一件小事》:“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
耳不忍聞 | 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9卷:“卻都是上路逃難來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聞。” |
聞所未聞 | 聞:聽到;未:沒有。聽到的是以前從來沒有聽過的。形容傳說的事物或消息新鮮、奇特。 |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未聞。” |
駭人聽聞 | 駭:驚嚇;震驚。指使人聽了非常吃驚。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shù)。” |
聲聞過情 | 名聲超過實(shí)際。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言者:說話的人;聞?wù)撸郝犜挼娜耍蛔悖鹤阋裕档茫唤洌壕琛V高M(jìn)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詩經(jīng)·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如是我聞 | 如是:指佛經(jīng)經(jīng)文內(nèi)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于佛。佛教傳說,后為佛經(jīng)開卷語。 | 《佛地經(jīng)論》一:“如是我聞?wù)撸^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
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 芝:通“芷”,香草;蘭:香草。好像進(jìn)入滿是香草的房間,聞久了就不能聞出香味。比喻在某種環(huán)境里呆久了,習(xí)以為常。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
不聞不問 | 聞:聽。不聽也不問。形容對有關(guān)的事情不關(guān)心;不過問。也作“不問不聞”。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首回:“(唐明皇)除了選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
臭不可聞 | 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聲極壞。 | 唐·柳宗元《東海若》:“刳而振其犀以嬉,取海水雜糞壤蟯 而實(shí)之,臭不可當(dāng)也。” |
博聞強(qiáng)記 | 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qiáng)。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八卷:“人眾兵強(qiáng)而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qiáng)記而守之以淺者不隘。” |
博聞強(qiáng)識 | 聞:見聞;識:記。見聞學(xué)識廣博;記憶力強(qiáng)。也作“博聞強(qiáng)記”、“博聞強(qiáng)志”。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博聞強(qiáng)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聞風(fēng)喪膽 | 聽到一些風(fēng)聲就嚇破了膽。形容極度恐懼。喪膽:嚇破膽。 | 唐 李德裕《授張仲武東面招撫回鶻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虜之術(shù);豈止聞風(fēng)破膽,益堅(jiān)慕義之心。” |
博聞強(qiáng)志 | 博:廣博;聞:傳聞;志:記住,記憶。指見聞廣博,記憶力強(qiáng)。 | 先秦 荀況《荀子 解蔽》:“博聞強(qiáng)志,不合王制。” |
驚見駭聞 | 見“驚耳駭目”。 | 清·劉大櫆《與王君書》:“以故凡厥所有,皆與世齟齬,只可自娛,不堪共質(zhì)。間嘗出以示人,驚見駭聞,非怒則笑。” |
百聞不如一見 | 聞:聽。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指多聽不如親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
千聞不如一見 | 指聽得再多還不如親見更為可靠。 | 《陳書 蕭摩訶傳》:“安都謂摩訶曰:‘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 |
沒沒無聞 | 無聲無息,沒人知道。指沒有什么名聲。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3回:“你我要是見的到此,雖不能和大帥一般威震四海,也不致沒沒無聞了。” |
雞犬相聞 | 指人煙稠密。 | 先秦 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耳聞不如面見 | 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shí)可靠。比喻實(shí)際經(jīng)驗(yàn)的重要。 | 漢朝劉向《說苑 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
款啟寡聞 | 款啟:見識狹小。形容學(xué)問淺、見聞寡陋。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達(dá)生》:“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 |
聞一知十 | 聽到一點(diǎn)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
望聞問切 | 中醫(y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 《古今醫(yī)統(tǒng)》:“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yī)之綱領(lǐng)。” |
鴉雀無聞 | 連烏鴉麻雀的聲音都沒有。形容非常靜。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6回:“不想步入院中,鴉雀無聞,一并連兩只仙鶴在芭蕉下都睡著了。” |
腥德發(fā)聞 | 腥德:穢惡的行徑。丑惡的行徑為人所知曉。 | 漢·徐干《中論·虛道》:“是以辜罪昭著,腥德發(fā)聞,百姓傷心,鬼神怨痛。” |
寡聞少見 | 聽的少,見的少。形容學(xué)識淺薄,見聞不廣。 | 東漢 班固《漢書 匡衡傳》:“蓋聰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聞少見者戒于雍蔽。” |
淺聞小見 | 聞:見識。學(xué)問淺薄,見解不高。 | 明·王守仁《尊經(jīng)閣記》:“習(xí)訓(xùn)詁,傳記誦,沒溺于淺聞小見,以涂天下之耳目。” |
淺見寡聞 | 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聞:聽到的很少。形容見聞不廣,所知不多。 | 《史記·五帝本紀(jì)贊》:“非好學(xué)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
耳聞不如目見 | 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親身感受比傳聞可靠。 | 漢 劉向《說苑 政理》:“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
言者無罪,聞?wù)咦憬?/a> |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diǎn)錯(cuò)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 《詩經(jīng) 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耳聞眼睹 |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 元 秦簡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耳聞眼睹,非止一端,因而憂悶成疾。” |
久聞大名 | 聞:聽到。早就聽到對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見面時(shí)的客套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1回:“朱仝道:‘久聞大名。’連忙下拜。” |
聞風(fēng)破膽 | 聽到一點(diǎn)風(fēng)聲就嚇破了膽。形容對某種力量的極度惶恐。 | 唐·李德裕《授張仲武東面招撫回鶻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深致虜之術(shù);豈止聞風(fēng)破膽,益堅(jiān)慕義之心。” |
方聞之士 | 方聞:有道而博聞。有道而博聞的人。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jì)》:“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 |
名聞遐邇 | 遐:遠(yuǎn);邇:近。名聲傳揚(yáng)到各地;形容名聲很大。 | 《魏書 崔浩傳》:“奚斤辨捷智謀,名聞遐邇。” |
碌碌無聞 | 碌碌:平庸的樣子。形容人平平庸庸,沒有名望。 | 宋 秦觀《李狀元墓銘》:“君以諸生崛興,名動(dòng)海內(nèi),其視碌碌無聞而歿者,亦可以無憾。” |
區(qū)聞陬見 | 見聞不廣,學(xué)識淺陋。 | 清·江藩《漢學(xué)師承記·朱笥河》:“后學(xué)小生,區(qū)聞陬見,不得而妄議已。” |
逸聞軼事 |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興趣的傳聞和故事。 | 《四庫全書總目 地理三 武林舊事》:“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zhèn)麾n,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 |
不相聞問 | 聞問:通消息,通音訊。指沒有聯(lián)系或斷絕往來。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yán)助傳》:“于是拜為會(huì)稽太守。數(shù)年,不聞問。 |
博洽多聞 | 洽:廣博;聞:見聞。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杜林傳》:“林從竦受學(xué),博洽多聞,時(shí)稱通儒。” |
耳聞不如眼見 | 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shí)可靠。比喻親身感受比傳聞可靠。 | 《舊唐書 辛替否傳》:“臣嘗以為古之用度不時(shí),爵賞不當(dāng),破家亡國者,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眼見。” |
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 象聽到他的聲音,象見到他本人一樣。形容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非常生動(dòng)逼真。 | 唐 韓愈《獨(dú)孤申叔哀辭》:“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聞其聲,如見其容。” |
博聞多識 | 博:廣博;聞:見聞;識:學(xué)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 《魏書 李業(yè)興傳》:“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訪詢。” |
寂寂無聞 | 指毫無聲息,默默無聞,沒有名氣。 | 清 錢學(xué)倫《語新》上卷:“雖與予居不遠(yuǎn),幾年來寂寂無聞。” |
遐邇聞名 | 邇:近;遐:遠(yuǎn)。形容名聲很大;遠(yuǎn)近都知道。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重學(xué)敬德,遐爾著聞。” |
傳聞不如親見 | 聽人傳說總不如親眼所見。 | 《后漢書 馬援傳》:“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影)不如察形。” |
所見所聞 | 看到的和聽到的。 | 宋·王安石《慈溪縣學(xué)記》:“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 |
傳聞異辭 | 傳聞:原指久遠(yuǎn)的事,后指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后指說法不一致。指傳說不一致。 |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