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語的成語
有關語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語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流言蜚語 | 毫無根據的話;多指背后議論、誣蔑或挑撥離間的壞話。 | 《明史 馬孟楨傳》:“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可慮也。” |
語重情深 | 猶言語重心長。 | 嚴復《以〈漁洋精華錄〉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詩見述率賦奉答》:“忽蒙佳什譽過庭,語重情深誰敢荷?” |
風言影語 | 捕風捉影的話語。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致趙秋舲書》:“猥以春來王粲之不歸,論傳海外東坡之憶死,風言影語,莫識來因,一介鯫生,何忌何惜!” |
語不驚人 | 語:言語,也指文句。語句平淡,沒有令人震驚的地方。 |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
語短情長 | 語言簡短,情意深長。 | 袁鷹《悲歡·深深的懷念》:“‘人民,真是太偉大了!’這句語短情長的衷心贊嘆,我想,是足以代表所有長征戰士的心意的。” |
花言巧語 | 原指鋪張修飾而無實際內容的言語或文辭。后指虛假而動聽的話;也指說虛假而動聽的話。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0卷:“巧言,即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
語重心長 | 重:鄭重。懇切話說得誠懇;有分量;心意深長。 | 清 洛日生《海國英雄記 回唐》:“嘆別離苦況,轉忘了母親的語重心長。” |
散言碎語 | 猶言閑言碎語。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語帶去,卻又不是勞而無功?” |
快人快語 | 快:爽利;直爽。爽快人說爽快話。 | 陳白塵、賈霽《宋景詩》第24章:“宋大帥真是快人快語!來,干一大杯!” |
妙語連珠 | 連珠:串珠;像珠子一樣一個接一個串接著。巧妙風趣的話一個接一個。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常常使眾人大飽耳福。” |
偶語棄市 | 偶語:相對私語;棄市:在鬧市執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對私語也會遭到殺身之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
一語中人 | 中:中傷。以一句話中傷人。 | 宋·李昌令《令善錄·劉貢父》:“蓋好謔人者,但知取快一時,不知一語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
流言飛語 | 見“流言蜚語”。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流言飛語,何足憑信。” |
喃喃自語 | 喃喃:象聲詞;連續不斷地小聲說話的聲音。小聲地自己跟自己說話。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84回:“知圓聽到這里,不覺嘻嘻一笑,喃喃自語道:‘救兵救兵,只落得狗咬洞賓。’” |
呀呀學語 | 形容嬰兒咿咿呀呀地學大人說話的神情。 | 巴金《還魂草》:“朋友那個新生的男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養育起來的,現在開始呀呀學語了。” |
前言不搭后語 | 說得話前后連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亂,不能自圓其說。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四科長急得前言不搭后語地說:‘701,不是我!’” |
語長心重 | 見“語重心長”。 | 蔡元培《致“公言報”函并符答林琴南君函》:“公書語長心重,深以外間謠諑紛紜集為北京大學惜,甚感。” |
千言萬語 | 千句話萬句話;形容話很多。 | 《鹖冠子 世兵》:“千言萬語,卒賞謂何?” |
不可同日而語 | 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并論,不能相比。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
胡言亂語 | 指沒有根據,不符實際的瞎說,或說胡話。 |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二折:“你省可里胡言亂語。” |
夏蟲語冰 | 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
竊竊私語 | 私:私下;背地里。指背著人悄悄地說話。 | 宋 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時尚竊竊私語,未敢公然言之。” |
語不驚人死不休 | 語:言語。形容作詩或寫文章極力追求尋覓驚人的佳句。 |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
語近指遠 | 語言淺近,含意深遠。指,本旨。 | 太平天國·汪吉人等《〈欽定軍次實錄〉序》:“文淺意深,語近指遠。” |
夏蟲不可語冰 | 語:談論。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 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
語焉不詳 | 語:話;焉:古漢語助詞。話說得不詳細。 | 唐 韓愈《原道》:“荀與楊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
好語如珠 | 指詩文中警句妙語很多。 | 宋·蘇軾《次韻答子由》詩:“好語如珠串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
甜言蜜語 | 說的話像蜜糖一樣甜。比喻動聽而騙人的話。 | 《敦煌變文集 捉季布傳文》:“季布得之心中怕,甜言蜜語卻安存。” |
生花妙語 | 妙:美好。指言詞美好動聽的語言文章。 | 《花城》1981年第5期:“東方國家的理論家們再編出無論多少生花妙語,說到底也是這兩個問題。” |
花香鳥語 | 鳥語:鳥鳴如同講話一般。形容春天動人的景象。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8回:“云霧漸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煙來往,各處花香鳥語,頗可盤桓。” |
一語道破 | 一句話就說穿(語:話;道:說)。比喻話說到了本質上或擊中要害。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但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話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語道破,必弄到滿盤皆空。” |
牙牙學語 | 形容嬰兒咿咿呀呀地學大人說話的神情。 | 唐·司空圖《障車文》:“二女則牙牙學語,五男則雁雁成行。” |
自言自語 | 言、語:說。自己跟自己說話。 | 元 王曄《桃花女》第四折:“你這般鬼促促的,在這里自言自語,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樹嗎?” |
子不語怪 | 子:孔子;語:談論。指不談怪異一類事情。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
好語似珠 | 指詩文中警句妙語很多。 | 宋 蘇軾《次韻答子由》:“好語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
鳥語花香 | 鳥兒啼叫;花兒噴香;形容美好的景色。 | 宋 呂本中《庵居》詩:“鳥語花香變夕陰,稍閑復恐病相尋。” |
片言只語 | 片言:簡單短少的幾句話;只語:單個的字、詞。短而小的幾句話或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 明 袁宗道《李卓吾》:“讀翁片言只語,輒精神百倍。” |
輕言細語 | 形容說話輕而柔和。 | 丁玲《風雪人間》上卷:“我們好像是久別重逢,彼此有說不完的話和藏在這些輕言細語后邊的無限的擔心。” |
言三語四 | 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 | 元 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語四。” |
兒女子語 | 女人和海子的話。比喻不識大體的言論。 | 《宋史 宗澤傳》:“汝為人將,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兒女子語誘我乎?” |
冷語冰人 | 用冷酷的話傷人。 | 宋·曾造《類說·〈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時,以財結權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語冰人耳。’” |
啞啞學語 | 形容嬰兒咿咿呀呀地學大人說話的神情。 | 《精衛石》第二回:“已生一子周歲,剛是啞啞學語。” |
語笑喧嘩 | 大聲說笑。 |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語笑喧嘩。” |
淫言媟語 | 輕狎的言詞;淫穢猥褻的言詞。 | 唐·杜牧《唐故平盧軍節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淫言媟語,冬寒夏熱,人人肌骨,不可除去。” |
鶯聲燕語 |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輕女子說笑的聲音。 | 元 關漢卿《金線池》楔子:“裊娜復輕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 |
切切私語 | 指私下小聲說話。 | 唐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
鶯啼燕語 |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形容大好春光。 | 唐·皇甫冉《春思》詩:“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
玄辭冷語 | 玄妙冷雋的言辭。 | 明·文璧《<南濠居士詩話>序》:“玄辭冷語,用以博見聞資談笑而已,奚史哉?” |
惡語中傷 | 中傷:攻擊和諂害別人。用惡毒的話污蔑、陷害人。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洪州法昌倚遇禪師》:“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
風言俏語 | 俏語:俏皮話。打情罵俏的話 | 曾樸《孽海花》第八回:“雯青本是花月總持、風流教主,風言俏語,從不讓人。” |
蜜語甜言 | 蜜:比喻甘美。說的話像蜜一樣甜。形容說的話好聽。 | 《白雪遺音·勸嫖》:“他生就能為將人哄,蜜語甜言會裝腔。” |
低聲細語 | 形容小聲說話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湯阿英在枕邊低聲細語說了最近的往來,時斷時續,還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難為情。” |
甜語花言 | 說的話像蜜糖一樣甜。比喻為了騙人而說得美妙動聽的話 | 明·孫梅錫《琴心記·勉撥房貲》:“你風流惹下凄涼運,把那甜語花言心口全然不應。” |
甜言媚語 | 見“甜言軟語”。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滴珠嘆了一口氣縮做一團,被吳大郎甜言媚語,輕輕款款,扳將過來。” |
尖言尖語 | 指言語尖酸刻薄。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張廷秀逃生救父》:“廷秀見丈人聲勢兇狠,趙昂又從旁尖言尖語幫扶,心中明白是他攛掇。” |
竊竊偶語 | 竊竊:偷偷;語:說話。背地里小聲說話 | 《金史·唐括辯傳》:“每竊竊偶語,不知議何事。” |
作言造語 | 謂編造虛誕的言辭。 | 《莊子·盜跖》:“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技術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
枝詞蔓語 | 指繁冗蕪雜的言辭。亦作“枝辭蔓語”。 |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 刑名 詞訟》:“或代書雖據事以書,不限定字格,枝詞蔓語,反滋纏繞。” |
出處語默 | 出仕和隱退,發言和沉默。語本《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 語出《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
淫言狎語 | 見“淫言媟語”。 | 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洪遂初》:“(襄城)一日偶至書院中,見案上一帙,觀之,乃春畫也。每幅有洪詩,多淫言狎語,遂為逐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