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敲的成語
有關敲的成語
有關敲的成語共收錄45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旁敲側擊 | 側:旁邊;擊:敲打。在旁邊敲打。比喻說話作文隱晦曲折;不直接把意思表達出來。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0回:“只不過不應該這樣旁敲側擊,應該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
敲詐勒索 | 依仗權勢或抓住別人的把柄;采取威脅手段索取錢財。 | 曲波《林海雪原》:“專門糾察庫侖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為非作歹,敲詐勒索,無惡不作。” |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敲敲打打 | 指用力敲擊。比喻用言語刺激人。 | 鄧小平《視察上海時的談話》:“如果不是開發,我們生產汽車還會像過去一樣用錘子敲敲打打,現在大不相同了,這是質的變化。” |
反復推敲 | 多次捉摸,選擇最佳方案。 | 《詩話總龜》:“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著‘推’字,煉之未定。” |
緊打慢敲 | 比喻用各種辦法催迫。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發在監里,緊打慢敲,怕他不來上鉤。” |
輕敲緩擊 | 比喻婉轉地表達意思和說明問題。 | 清·陶貞懷《天雨花》第21回:“且待四個宮人到,輕敲緩擊試他們。” |
敲竹杠 | 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事為借口來訛詐。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會敲的了,難道這里頭還有竹杠不成?” |
敲門磚 | 敲門的磚石,門敲開后就被拋棄。比喻騙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 明 西湖居士《春游》:“這是敲門磚,敲開便丟下他。我們既作了官,做詩何用。” |
敲邊鼓 | 比喻從旁幫腔或助勢。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這話須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們旁人只能敲敲邊鼓。” |
明敲明打 | 指人說話直接與做事率直,不搞背后動作。 | |
敲骨吸髓 | 敲碎骨頭吸取骨髓。禪字用語;意指為了求道而不惜自殘身體。比喻極殘酷的剝削。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濟饑。” |
零打碎敲 | 指一項工作不能有計劃的一氣完成;而是斷斷續續地去做。也指零星消滅。 | 胡天培《山村新人》:“他就指使他的兩個兄弟,零打碎敲地把糧食運出去,以高價出售。” |
敲牛宰馬 | 謂宰殺牲畜。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四折:“兩壁廂敲牛宰馬,做一個慶喜的筵席。” |
半夜敲門不吃驚 | 比喻沒有做過什么虧心的事,心里很踏實。 |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日間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敲冰求火 | 敲開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 | 《大光明藏經》下卷:“敲冰求火,論功不遂。” |
敲金擊石 | 金、石:指鐘磬一類的樂器。演奏鐘磬等樂器。也形容聲音鏗鏘。 | 唐·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閣下憑幾而聽之,未必不如聽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 |
半夜敲門心不驚 | 比喻沒有做過什么虧心的事,心里很踏實。 |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日間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東敲西逼 | 各處敲詐逼迫。 | 蔡東藩《后漢通俗演義》第二回:“百姓又最怕輸糧,地方官刑驅勢迫,東敲西逼。” |
盎盂相敲 | 比喻一家人爭吵。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青蛙神》:“且盎盂相敲,皆臣所為,無所涉于父母。” |
明打明敲 | 指人說話直接與做事率直。 | |
戛玉敲金 | 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 | 宋 羅燁《醉翁談錄 小說引子》:“試開戛玉敲金口,說與東西南北人。” |
敲山震虎 | 見“敲山振虎”。 | 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54回:“今天一見馬成龍等三人在此吃飯,俱是外鄉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個人給唬住。” |
零敲碎打 | 形容以零零碎碎、斷斷續續的辦法做事。 | 毛澤東《<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序言一》:“沒有一省一縣一區一鄉的完整的規劃,只是零敲碎打地在那里做。” |
敲榨勒索 | 見“敲詐勒索”。 | 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逼人上吊,把窮人往死路上推。” |
敲鑼打鼓 | ①謂歡慶祝賀。②形容大造聲勢,大肆進行輿論宣揚。 |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么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
敲髓灑膏 | 比喻傾家蕩產。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其最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仆隸,是四種人……怙勢作威,足使人敲髓灑膏,吞聲泣血。” |
敲冰戛玉 | 比喻樂聲清潤動聽。 | 宋·楊無咎《垂絲釣·鄧端友席上贈呂倩倩》:“聽敲冰戛玉,恨云怨雨,聲聲總在愁處。” |
敲骨取髓 | 敲碎骨頭,取出骨髓。①禪宗用語,意指為了求道而不惜自殘身體。②比喻殘酷地剝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瀝髓”、“吸髓吮脂”。 | |
敲金戛玉 | 見“敲金擊石”。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三回:“見頭場七篇,敲金戛玉,句句皆盛世元音。” |
敲鑼放炮 | 謂大張旗鼓地活動。 | 洪深《香稻米》第三幕:“還不是他用狗頭軍師自作主張自討好、敲鑼放炮的硬出頭!” |
敲冰索火 | 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一定不會成功。 |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類緣木以求魚。” |
敲膏吸髓 | 猶敲骨吸髓。 | 清·王韜《西人重日輕華》:“其取之于民間,前時不過什二,今則幾至于敲膏吸髓,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
勒索敲詐 | 勒索:強行索取財物。利用別人的把柄或自己的權勢,以威脅強迫手段向人索取財物。 | 徐朔方《<牡丹亭>校注·前言》:“當時捐稅重重,而且還派了許多宦官為專使到全國各地去開礦,勒索敲詐,胡作非為。” |
敲骨剝髓 | 猶敲骨吸髓。 | 《封神演義》第二九回:“未聞有身為大臣逢君之惡,蠱惑天子,殘虐萬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剝髓,盡民之力肥潤私家,陷君不義,忍心喪節,如令兄者。” |
戛玉敲冰 | 戛:敲擊。敲打玉器和冰塊。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 唐 白居易《聽田順兒歌》:“戛玉敲冰聲未停,嫌云不遏入青冥。” |
擊玉敲金 | 如金玉被撞擊而發出的聲音。形容言辭鏗然有聲,正確無誤。 | 明·楊慎《洞天玄記》第一折:“兄弟也,不知師傅所言,句句斬釘截鐵,言言擊玉敲金。” |
敲脂吸髓 | 脂:油脂。比喻剝削壓迫極其殘酷。 |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24回:“便可饒了那些助餉的百姓,偏要獻勤解到金營,敲脂吸髓,竭盡無余。” |
敲山振虎 | 謂故意示警,使人震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這要不用個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個了當?” |
唾壺敲缺 | 見“唾壺擊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
敲金擊玉 | 見“敲金擊石”。 | 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展嘲風詠月長才思,吐敲金擊玉款言詞。” |
敲骨榨髓 | 猶敲骨吸髓。 | 柯巖《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敲骨榨髓,受盡欺凌的阿琦婆。” |
敲鑼放砲 | 指大張旗鼓地活動。 | 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老實說,外國人會自己下鄉來和我們作對么!還不是他用狗頭軍師自作主張自討好、敲鑼放砲的硬出頭!” |
敲冰玉屑 | 泛指精美的紙張。 | 元·劉塤《隱居通議·詩歌》:“后三年,當予亡命,蕭永言同醉,見予舉似,急索紙而恨無敲冰玉屑,以備惡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