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積的成語
有關積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積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積不相能 | 積:積久而成的;能:親善。指一向不和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鑠金:熔化金屬;積毀:積累的毀謗;銷骨:熔化骨頭。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紛紛而來的毀謗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輿論力量的強大。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積重難返 | 積:長時間積累下來的;重:程度深;返:返回。指經過長時間形成的不良思想、作風或習慣;不容易革除、改變。 |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第20卷:“掌禁兵,筦樞要,遂致積重難返,以至此極也哉。” |
日積月累 | 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不斷積累。指長時間不斷地積累。 | 《宋史 喬行簡傳》:“借納忠效勤之意,而售其陰險巧佞之奸,日積月累,氣勢蓋張;人主之威權,將為所竊弄而不自知矣。” |
堆積如山 | 聚積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極多。 |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外諸司》:“每遇冬月諸鄉納粟稈草,牛車填塞道路,車尾相銜,數千萬量不絕,場內堆積如山。” |
積善成德 |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長期行善,就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品德。 | 《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積非成是 | 非:謬誤;是:正確的東西。長期形成的謬誤;久而久之被當作正確的。 | 清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原善序》:“治經之士,莫能綜貫,習所見聞,積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 |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 積蓄財產,不如學點技術。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
積善余慶 | 積:積累;善:善事;余慶:指先代的遺澤。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于子孫。 | 《周易 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積德累仁 | 積累功德與仁義。 | 《后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
處心積慮 | 處心:存心;積慮:圖謀了很長時間。指存心很久;費盡心機。也指千方百計地謀算。 | 《穀梁傳 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
積德累功 | 積累仁德與功業。 | 三國·魏·高貴鄉公《改元大赦詔》:“宣力之佐,比積德累功,忠勤帝室。” |
積厚成器 | 指根基深厚,養成才干。 | 《舊唐書 韓弘傳》:“降神挺材,積厚成器,中蘊深閎之量,外標嚴重之姿。” |
積土成山 |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積小而成大。 | 荀況《荀子 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
積少成多 | 一點一滴的積累;就會從少變多。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眾少成多,積小致鉅。” |
積重難反 |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 明 張居正《陳六事疏》:“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
養小防老,積谷防饑 | 積:聚,儲蓄。生養兒子是為了方便老年生活,儲存谷物是為了防備荒年挨餓。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養小防老,積谷防饑。” |
惡積禍盈 | 罪惡成堆,禍害滿貫。形容罪大惡極。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北虜僭盜中原,多歷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
五積六受 | 形容不便活動,只能呆板地坐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9回:“這五積六受的甚么模樣?可是叫親家笑話。” |
積金累玉 | 金玉堆積。形容財富很多。 | 東漢·王充《論衡·命祿篇》:“積金累玉,未必陶朱之智。” |
積谷防饑 | 儲存糧食,防備饑荒。 | 《敦煌變文集 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人家積谷本防饑,養子還徒被老時。” |
聚螢積雪 | 聚螢:晉代人車胤收集螢火蟲讀書;積雪:晉代人孫康映雪讀書。形容刻苦攻讀,勤學上進。 | 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一折:“守著那聚螢積雪看書窗,幾時得出為破虜三將軍,入為治國頭廳相?” |
積沙成灘 | 比喻積少成多。 | 《人民日報》1970.12.30:“雖然魚群分散,但捕一網得一網,積沙成灘,化小勝為大勝,使淡季也取得較好的收獲。” |
養兒代老,積谷防饑 |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 元·高明《琵琶記·牛小姐諫父》:“爹爹,正是養兒代老,積谷防饑。” |
行好積德 | 行:從事,做。做好事,積功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9回:“我雖錯了,姑娘們吩咐了,以后改過,姑娘們那不是行好積德。” |
積勞成疾 | 勞:勞累;疾:病。因長期過度勞累而得病。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公孫歸生,積勞成疾,臥不能起,城中食盡,餓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敵。” |
禍稔惡積 | 猶言禍盈惡稔。謂長期作惡犯罪,罪惡深重。 | 明·劉基《郁離子·靈丘丈人》:“至于禍稔惡積,不得已而誅之,是以恩為阱也。” |
積基樹本 | 締造基礎,樹立根本。 | 晉 干寶《晉紀總論》:“故其積基樹本,經緯禮俗,節理人情,恤隱民事,如此之纏綿也。” |
積沙成塔 | 聚細沙成寶塔。原指兒童堆塔游戲。后比喻積少成多。 |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 |
苦心積慮 | 積慮:長期地或一再地思考。費盡心思長時間的思考問題。 | 《清史稿·文苑傳·申涵光》:“孫奇逢謂其苦心積慮,閱歷深而動忍孰。” |
積甲如山 | 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同“積甲山齊”。 | 清 張惠言《館試靈臺偃伯賦》:“受降則積甲如山,振旅則執同聽凱。” |
屯糧積草 | 儲存糧食和草料。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此去有山,名天蕩山,山中乃曹操屯糧積草之地。” |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 | 把土堆起來可以成山,把水蓄起來可以成海。比喻積少成多。 | 《荀子·儒效》:“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
積金至斗 | 積:聚;斗:北斗星。金子堆積得有北斗星那么高。形容積累的財物極多。 | 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億萬持衡價,錙銖挾契論。堆時過北斗,積處滿西園。” |
積甲山齊 | 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劉盆子傳》:“樊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劍及玉璧各一,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齊。” |
養子防老,積谷防饑 |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 元·無名氏《認金梳》:“兒也,可不道養子防老,積谷防饑,抬舉的你成人長大,劃的說這等言語那!” |
堆山積海 | 形容東西極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別講銀子成了糞土,憑是世上有的,沒有不是堆山積海的。” |
銖寸累積 | 見“銖積寸累”。 | 清·汪琬《鄉飲大賓周翁墓志銘》:“翁削衣縮食,銖寸累積,以謀復故第。” |
積水成淵 | 比喻積小成大。 |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
養兒待老,積谷防饑 |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2卷:“自古道,‘養兒待老,積谷防饑。’你我年過四旬,尚無子嗣。光陰似箭,眨眼頭白。百年之事,靠著何人?” |
日積月聚 | 同“日積月累”。 | 《宋史·張致遠傳》:“使州縣無妄用,歸其馀于監司;監司無妄用,歸其馀于朝廷;朝廷無橫費,日積月聚,惟軍須是慮,中興之業可致也。” |
積羽沉舟 | 羽毛雖小,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 |
積習難改 | 積習:長期養成的習慣。長期養成的習慣難以一下改正。 | 巴金《<談自己的創作>小序》:“真是積習難改,拿起筆,就像扭開了龍頭,水荷荷地流個不停。” |
積雪囊螢 | 積雪:南朝孫康映雪讀書。囊螢:晉代車胤把螢火蟲裝在口袋里,借熒光讀書。形容刻苦攻讀。 | 元·鄭光祖《梅香》第一折:“使小姐振厥家聲,又何須懸頭刺股、積雪囊螢,那里也齊家治國、顯姓揚名。” |
堆金積玉 | 形容聚斂的財富極多。 | 宋 李之彥《東谷所見 貪欲》:“堆金積玉,來處要明。” |
禍因惡積 | 積:積聚。災禍產生是因為壞事做多了。 | 明·湯顯祖《還魂記·道覡》:“看修行似福緣善慶,論因果是禍因惡積。” |
銖積寸累 | 一銖一寸地積累起來。銖:古代重量單位;據說等于二十四分之一兩。 | 宋 蘇軾《裙靴銘》:“寒女之絲,銖積寸累;天步所臨,云蒸雷起。” |
積羞成怒 | 猶惱羞成怒。指羞愧至極,轉生憤怒。 | 梁啟超《清議報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既而臣民犯顏,友邦側目,志不得逞,遂乃積羞成怒,大興黨獄。” |
囤積居奇 | 把稀有的貨物儲藏起來。指商人囤積大量商品;等待高價出賣;牟取暴利。囤:積存;居:儲藏;奇:緊俏或稀有的貨物。 | 《談<憩園>》:“頭腦靈敏點的或者更貪心的老爺們還要干點囤積居奇的生意。” |
山積波委 | 謂堆積如山高,如波濤重迭。形容數量極多。 | 宋·文瑩《玉壺清話》第三卷:“后邀鉅貨于樓,山積波委,歲入萬計。” |
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 | 宋·左圭《百川學海》:“臨刑無懼色,曰:‘養兒防老,積谷防饑。’太守曾天游奏之,乃免死。” |
積薪厝火 | 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隱藏著很大的危險,后患無窮。 | 《漢書·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
積德累善 | 積累德行與善事。 | 《史記 韓信盧綰列傳論》:“韓信、盧綰非素積德累善之世,徼一時權變,以詐力成功。”又《劉敬叔孫通列傳》:“婁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余世。” |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 積:聚;慶:福。積德的人家,子孫必然會得到福澤。 | 《周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積毀銷骨 | 積毀:不止一次的毀謗;銷:熔化。一次又一次的毀謗;積累下來足以致人于毀滅之地。比喻毀謗中傷的可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曠日積晷 | 久經時日。 | 明·張居正《種蓮子戊午稿序》:“若曠日積晷,則鉛刀效于一割,駑馬可致千里。故曰兵寧拙速,未睹巧之遲也。” |
積德裕后 | 指積累德行,則后世昌盛。 | 清 朱仕琇《又答李磻玉書》:“姊丈以一身榰柱百世之重,今繼嗣未立,誠可憂也。況姻母太夫人年亦高矣,尤不能不以此為念也。積德裕后,古豈吾欺,今猶未驗,何也!” |
積案盈箱 | 案:桌;盈:滿。堆滿書桌,塞滿書箱。形容書籍、文稿、卷宗等非常多。 | 《隋史·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云之狀。” |
寸積銖累 | 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銖為一兩。形容一點一滴地積累。 | 宋 李綱《與右丞相條具事宜札子》:“寸積銖累,以及此數,若不妄散,以陳易新,可以常為洪州之根本。” |
積重不反 |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 清 戴名世《〈三山存業〉序》:“當明之初,以科目網羅天下之士,已而諸科皆罷,獨以時文相尚,而進士一途遂成積重不反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