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共的成語
有關共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共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患難與共 | 患難:危險艱苦的環境;與共:在一起。指在不利處境中共同承擔災難和困苦。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有目共睹 | 睹:看見。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見。形容極其明顯。 | 清 錢謙益《錢牧齋尺牘 上卷 與王貽上之一》:“惟有日、貝葉,清閑送老。世間文字茫茫如前塵積卻,門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
共商國是 | 國是:國事;國家的大政方針。共同商量國家的政策和方針。 | |
共為唇齒 | 比喻互相輔助。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
雅俗共賞 | 雅俗:文雅和粗俗。舊時把文化高的人稱“雅人”;把沒文化的人稱“俗人”;賞:欣賞。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賞。形容藝術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為各種人所接受。 | 明 孫仁儒《東郭記 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 |
不共戴天 | 共:共同;戴:頂著。不跟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生活。形容仇恨極深;誓不兩立。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
和平共處 | 彼此不發生軍事沖突而共存。 | 茅盾《新疆風土雜憶》:“故牽強附會,合佛道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處。” |
連枝共冢 | 比喻愛情堅貞不渝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1卷:“便有大梓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 |
同甘共苦 |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擔苦難。比喻同歡樂;共患難。甘:甜;苦:苦難。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
和衷共濟 | 衷:內心;濟:渡水。大家一條心;共同渡江河。比喻團結一致;克服困難。 | 《尚書 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國語 魯語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 |
車軌共文 | 文;文字。車軌統一,文字一致。比喻統一一致。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
榮辱與共 | 兩者共同分享榮耀和恥辱。指關系十分密切。 | 余秋雨《霜冷長河·關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還稱得上是生死莫逆、榮辱與共的朋友。” |
共貫同條 | 【解釋】串在同一錢串上,長在同一枝條上。比喻脈絡連貫,事理相通。 | 【出處】清 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涕笑皆神之所行,逡巡皆氣之所應,固可于此得吾兄……共貫同條之精爽。”); insert into chengyu VALUES( |
首尾共濟 | 濟:幫助;救濟。比喻互相支持互相幫助。 | 《明史·方逢時傳》:“兩人首尾共濟,邊境遂安。” |
患難相共 | 患難:危險艱苦的環境。共同承擔災難和困苦。形容關系密切,利害一致。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只因何玉鳳、張金鳳彼此性情相照、患難相共……不同尋常姐妹。” |
共相唇齒 | 唇齒:比喻關系密切,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關系。 | 《魏書·百濟傳》:“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 |
同命運共呼吸 | 形容雙方關系密切,利害一致。 | |
人所共知 | 人人都知道。 | 宋 朱熹《封建》:“百于古今之變,利害之實,人所共知而易見者,亦復乖戾如此。” |
安危與共 | 共同享受安樂,共同承擔危難。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連。 | 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而臣敢陳聞于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 |
松蘿共倚 | 女蘿多附生于松樹,故因以比喻夫妻相處和睦融洽。 |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我等本待和他琴瑟相諧,松蘿共倚。爭奈塵緣未斷,驀地思歸。” |
天人共鑒 | 鑒:審察。天公、眾人皆可審察。表示誠實無欺。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29回:“區區之心,唯以地方秩序為主,以人民生命財產為重,始終不渝,天人共鑒。” |
同源共流 | 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一。 | 東漢·班固《答賓戲》:“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大龢。” |
同條共貫 | 條:枝條;貫:錢串。長在同一枝條上。比喻事理相通,脈絡連貫。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 |
牛驥共牢 | 驥:好馬。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共處。 | 《晉書 張載傳》:“及其無事也,則牛驥共牢,利鈍齊列,而無長涂犀革以決之,此離朱與瞽者同眼之說也。” |
通憂共患 | 共同承擔憂患。 | 康有為《上皇帝第二書》:“嘗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廣益,通達民情,實以通憂共患,給民合志。” |
休戚與共 | 彼此有福有禍都共同承受。休:福;歡樂;戚:憂愁。形容關系密切;同甘共苦。 | 明 瞿共美《天南逸史》:“臣與皇上患難相隨,休戚與共,愿自不同于諸臣,一切大政自得與聞。” |
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 |
同舟共濟 | 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同心協力;共同渡過難關。舟:船;濟:渡水。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奇文共賞 | 少見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賞。 | 晉 陶潛《移居》詩:“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人神共嫉 | 人與神都憎恨厭惡。極言民怨之甚。 |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實由自邀功賞,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
鹿車共挽 | 鹿車:古時的一種小車;挽:拉。舊時稱贊夫妻同心,安貧樂道。 | 《后漢書·鮑宣妻傳》:“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 |
同文共軌 | 同文:全國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軌:全國車轍闊狹相同。統一文字,統一車轍。比喻國家統一。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
同患難共生死 | 指為了一定的目標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八節:“羅馬雖屬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難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將有所為。” |
生死與共 | 同生共死;相依為命。形容彼此情誼深重。 | 《深情憶念周伯伯》:“幾十年來,周總理與我父親生死與共,休戚相關。” |
兩虎共斗 | 斗:爭斗。比喻兩個強者互相搏斗。 |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共挽鹿車 | 挽:拉;鹿車:古時的一種小車。舊時稱贊夫妻同心,安貧樂道。 | 《后漢書·鮑宣妻傳》:“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 |
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 毛澤東《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我黨在根據地內細心地認真地徹底地爭取群眾、和群眾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務,較之過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義。” |
共枝別干 | 比喻一個教師傳授下來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2回:“他們所注之書,或所見不同,各有所取;或師資相傳,共枝別干。” |
同生死共患難 | 指為了一定的目標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 方志敏《獄中紀實》:“將獄中情形描寫出來,使全國紅軍和革命的工農群眾,知道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們,正在國民黨監獄內,挨日子。” |
同床共枕 | 謂同床并頭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石郎附馬傳》:“我王若依小臣奏,休信同床共枕人。” |
合衷共濟 | 猶言同心協力。 | 謝彬《民國政黨史》第四節:“進步黨亦感兩黨提攜之必要,故遇事胥能合衷共濟。” |
通共有無 | 謂互相接濟;互通有無。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楊俊傳》:“俊振濟貧乏,通共有無。” |
人神共憤 | 人和神都憤恨。形容民憤極大。 | 《舊唐書 于頔傳》:“頔頃擁節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憤,法令不容。” |
同心共膽 | 亦作“同心合膽”。心志一致。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鄭太傳》:“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 |
同生共死 | 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 《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
分甘共苦 | 同享幸福,分擔艱苦。 | 晉 王隱《晉書 應詹傳》:“詹與分甘共苦,情若弟兄。” |
眾所共知 | 眾:很多人。大家普遍知道的。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三》:“雖十目視十手指眾所共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 |
同舟共命 | 比喻命運相同,利害一致。 |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二回:“占光又催著道:‘我們此刻,統共一十四個人,真正同舟共命,務求大家想個法子,脫了干系才好。’” |
甘苦與共 | 甘苦:歡樂和痛苦;與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歡樂與幸福,共同承擔痛苦與磨難。 |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
分形共氣 | 見“分形同氣”。 | 《梁書·武陵王紀傳》:“友于兄弟,分形共氣。” |
同音共律 | 音律相同。比喻關系密切。 |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
眾目共睹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亦作“眾目共視”、“眾目具瞻”。 | 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贊揚佛教事》:“且觀世大士所降近驗,并即表身世,眾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繼。” |
同聲共氣 | 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 | 清·李漁《蜃中樓·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聲共氣的也有,誰似我們兩個德性、才華,不爭分寸。” |
同胞共氣 | 喻指親兄弟。 | 《北齊書·孝昭帝紀》:“體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內瞻仰,同胞共氣,家國所憑。” |
有目共見 | 謂人人都看見,極其明顯。 | 清·陳確《大學辨一·翠薄山房帖》:“《大學》紛紛言先言后,有目共見。” |
芝艾共焚 | 比喻貴賤、賢愚、良莠同歸于盡。 | 《北齊書·文苑傳·樊遜》:“復恐迎風縱火,芝艾共焚。” |
同文共規 | 見“同文共軌”。 | 南朝·梁·江淹《恨賦》:“削平天下,同文共規。” |
共存共榮 | 榮:繁榮。共同存在,共同繁榮。指國與國睦鄰友好關系。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80章:“通電就職時列舉四項方針:(1)停止內戰,(2)外交上采取睦鄰主義,冀達共存共榮目的,(3)……” |
風雨共舟 | 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 |
眾目共視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同“眾目共睹”。 | 宋 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