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和的成語
有關和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和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秋高氣和 | 形容秋空高朗、天氣晴和。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十九回:“卻說小燕便服輕車,叫車夫徑到城南保安寺街而來,那時秋高氣和,塵軟蹄輕,不一會已到了門口,把車停在門前兩棵大榆樹蔭下。” |
和風細雨 | 溫和的風和細小的雨。本指自然現象;現多指用和緩的態度和方式處理問題。 | 南朝 陳 張正見《陪衡陽游耆阇詩》:“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
風和日麗 | 和:柔合;溫和。輕風柔和;陽光燦爛。形容天氣晴和。 | 清 吳趼人《痛史》:“是日風和日麗,眾多官員,都來祭奠。” |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比喻做事情敷衍消極,混一天算一天,沒有積極主動的精神。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我這就去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什么不好的呢?” |
鳳協鸞和 | 形容夫妻和睦,感情融洽。 | |
政通人和 | 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
鸞鳳和鳴 | 比喻夫妻相親相愛。舊時常用于祝人新婚。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二十二年》:“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 |
心平氣和 | 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 宋 程頤《明道先生行狀》:“先生每與論事,心平氣和。” |
禮之用,和為貴 | 和:和諧,協調。按禮行事,當以和平和諧為本。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
家和萬事興 | 家庭和睦才能做任何事情都能興旺。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7回:“大凡一家人過日子,總得要和和氣氣,從來說‘家和萬事興’,何況媳婦又沒犯甚么事!” |
和平共處 | 彼此不發生軍事沖突而共存。 | 茅盾《新疆風土雜憶》:“故牽強附會,合佛道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處。” |
和光同塵 | 和;同:一起;混同;光:榮耀;塵:塵俗。指把光榮與塵濁同樣看待。 | 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塵。” |
和藹可親 | 指一個人的修養好;對人謙和可親。和藹:和氣;謙遜。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9回:“原來這唐六軒唐觀察為人極其和藹可親,見了人總是笑嘻嘻的。” |
和事老 | 調解人。指無原則地進行調解的人。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12回回目:“背冤家拜煩和事老,裝鬼戲催轉踏謠娘。” |
和衷共濟 | 衷:內心;濟:渡水。大家一條心;共同渡江河。比喻團結一致;克服困難。 | 《尚書 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國語 魯語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 |
天時地利人和 | 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 《孟子 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 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
和顏悅色 | 顏:面容;悅色:高興的臉色。指溫和高興的臉色。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漢 鄭玄注:“言和顏悅色為難也。” |
渾俗和光 | 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 | 先秦 李耳《老子》:“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 |
春和景明 | 春光和煦,風景鮮明艷麗。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 | 俗語。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 | |
雄唱雌和 | 比喻相互附和。 | 清·戴名世《已卯科鄉試墨卷》序:“而雷同剿襲,大抵老生腐儒之唾余,雄唱雌和,自相夸耀。” |
和合雙全 | 和:和諧。祝賀新婚夫婦終生和諧,白頭偕老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2回:“回手又把腕上的一幅金鐲子褪下來,給他帶上,圈口大小,恰如合式,說:‘和合雙全的罷!’” |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地混日子。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26回:“常言道,做了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鐘,往后貞節輪不到你身上了。” |
地利人和 | 地利:地理條件優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齊。地理環境和人事關系方面的條件都很有利。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鼓腹含和 | 吃飽肚子,和樂相處。形容太平歡樂。 | 嚴復《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
曲高和寡 | 曲:樂曲。高:高雅。和:和諧地跟著唱。寡:少。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現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很難有人理解或接受。 |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
隨聲附和 | 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么說;就跟著怎么說。隨:跟著;和:音賀。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崇侯虎不過隨聲附和,實非本心。” |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 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地混日子。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6回:“行者方丟了鐘杵,笑道:‘你那里曉得!我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的。” |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 寺:寺廟。指躲避一時,但終究不能根本逃避。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你不愿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個料理。” |
丈二和尚 | 指十分迷惑。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二章:“敵人又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
和盤托出 | 和:連同。(端東西時)連盤子全部拿出來。后比喻毫不隱瞞;全部說出。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飯罷,田氏將莊子所著《南華真經》及老子《道德》五千言,和盤托出獻與王孫。” |
風和日暄 | 微風和暢,陽光溫暖。見“風和日暖”。 | 明 汪廷訥《獅吼記 賞春》:“風和日暄,燕交飛觸碎胭脂片。” |
春風和氣 | 春天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比喻對人態度和藹可親。 | 明·無名氏《四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個春風和氣將他來待,免得咱一度可喜兩度丑。” |
混俗和光 | 同于塵俗,不露鋒芒。謂不求特異,與世無爭。 | 明·無名氏《李云卿》第一折:“貧僧混俗和光,常于鬧市之中,口發狂言,串拖二八金錢,每與孩童嬉戲游玩,人皆見而惡之。” |
歪嘴和尚瞎念經 | 比喻為謀私利而亂搬教條。 | |
和睦相處 | 睦:和好。鄰國或鄰居之間和平友好地相交往。 | 左丘明《左傳 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
和氏之璧,夜光之珠 | 和氏:春秋時楚人卞和;璧:玉器。指世上罕有的珍寶 | 晉·劉琨《答盧諶詩一首并書》:“和氏之璧,焉得獨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未玩于隨掌?” |
打落牙齒和血吞 | 和:混合。比喻吃了虧不讓別人知道或失敗了還要充好漢。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為了團結,為了大敵當前,顧全抗戰,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 |
和氣致祥 | 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 東漢 班固《漢書 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
君唱臣和 | 唱:歌唱,吟詠;和:應和。形容臣子緊緊遵循君主的旨意辦事。 | 《晏子外編》:“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
民和年豐 | 百姓安居,年成很好。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
琴瑟和諧 | 琴瑟:兩種弦樂器名。琴瑟合奏時聲音非常和諧。比喻夫妻關系和諧。 | 明·沈受先《三元記·團圓》:“夫妻和順從今定,這段姻緣夙世成,琴瑟和諧樂萬春。” |
指著和尚罵賊禿 | 表面罵第三者,實際是指桑罵槐罵對方。 | |
和衣而臥 | 和:連著;臥:躺下。穿著衣服躺下睡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老程師爺是喝得當面退席,和衣而臥。” |
倡而不和 | 倡:同“唱”。和:響應。領唱無人應和。形容有人領導,但無人響應的冷清局面。 |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
琴瑟調和 | 比喻夫妻恩愛。 | 《群音類選 <玉釵記 桂亭賞月>》:“琴瑟調和,百年相聚。” |
三杯和萬事 | 和:緩和。指飲酒可以解脫愁悶消除煩惱 |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
對著和尚罵賊禿 | 表面罵第三者,實際是指桑罵槐罵對方。 | 魯迅《彷徨·肥皂》:“你簡直是在‘對著和尚罵賊禿’了。我就沒有給錢,我那時恰恰身邊沒有帶著。” |
此唱彼和 | 這里唱,那里隨聲附和。比喻互相呼應。 | 清 陳田《<明詩紀事己簽>序》:“與前七子隔絕數十年,而此唱彼和,聲應氣求,若出一軌。” |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 指無法逃脫或逃避責任。 | 柯崗《逐鹿中原》第九章:“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王漢元,諒他也上不了外國!” |
更唱疊和 | 指相互以詩詞酬答。同“更唱迭和②”。 | 明 宋濂《寄和右丞溫迪罕詩卷序》:“吾昔在中州文物府中更唱疊和者,為何如耶?” |
惠風和暢 | 惠:柔和;和:溫和;暢:舒暢。柔和的風,使人感到溫暖、舒適。 |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
調和陰陽 | 謂使陰陽有序,風調雨順。舊多指宰相處理政務。 | 《漢書·貢禹傳》:“調和陰陽,陶治萬物,化正天下,易于決流抑隊。” |
和而不唱 | 贊同別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 | 《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
和氣生財 | 指待人和善能招財進寶 | 魯迅《彷徨 離婚》:“一個人總要和氣些,‘和氣生財’,對不對?” |
心和氣平 | 和:溫和;平:平靜。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身心安寧 | 宋·蘇轍《既醉備五福論》:“醉而愈恭,和而有禮,心和氣平,無悖逆暴戾之氣干于其間。” |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 指無法逃脫或逃避責任。 | 高玉寶《高玉寶》第十章:“往哪里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在東北這塊地方,跑哪里也是小鬼子和漢奸的天下。” |
你唱我和 | 和: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體裁和韻腳來寫作詩詞。①指用詩詞相互酬答。②指雙方意見相同,互相支持。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7卷:“兩人每每你唱我和,做成聯句。” |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 和氏:春秋時楚人卞和;璧:玉器;隋侯:周代姬姓諸侯。指世上罕有的珍寶 |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
和和睦睦 | 指相處融洽友好。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你們為什么要這樣?難道你們不能走到一塊和和睦睦過日子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