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據的成語
有關據的成語
有關據的成語共收錄43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進退失據 | 據:依據;憑借。前進、后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安身;亦指進退兩難。 | 宋 陳亮《謝安比王導》:“溫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故氣不足以決之,而進退失據。” |
引經據典 | 引;援解;引用;經:經書;據:依據;典:典籍。引用經典著作作為立論的依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荀爽傳》:“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 |
據鞍讀書 | 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后多形容學習勤奮。 | 《淵鑒類函·驢三》:“江鄰幾調藍山尉,騎驢赴官,第據鞍讀書,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覺。” |
有根有據 | 有根據,不是憑空捏造。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八回:“鄭恩聽了這一席話,欲待不信,這賣油梆子現在,是他掐算出來的,似乎有根有據,怎么不信?” |
據理力爭 | 據:依據;按照。依據正確的道理;盡力爭取。 | 北齊 魏收《魏書 陽固傳》:“崇雖貴盛,固據理不撓,談者欣焉。” |
據為己有 | 據:占據。以不正當的手段占據國家、集體或他人的錢、財、物品等。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我故倡為析居之儀,將大宅良田,強奴巧婢,悉據為己有。” |
據圖刎首 | 謂貪圖未得的利益而斷送自己的生命。 | 《文子 上義》:“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于天下也。” |
鯨吞虎據 | 鯨吞:像鯨一樣吞食;據:盤踞。像鯨魚和老虎一樣窮兇極惡地吞食與占據獵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財物。 | 《舊唐書·蕭銑等傳論》:“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 |
有憑有據 | 既有憑證,又有依據。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又且他家差老園公請你,有憑有據,須不是你自輕自賤。” |
查無實據 | 查究起來,沒有確實的根據或證據。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101回:“那兩個差頭,白白的又發了一注子大財,只以‘查無實據’稟報縣公完事。” |
憑幾據杖 | 形容傲慢不以禮待客。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 |
證據確鑿 | 確鑿:確實。證據確實可靠,無法否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尸場檢驗,證據確鑿。且并未用刑,爾兄自認斗殺,招供在案。今爾遠來,并非目睹,何得捏詞妄控。理應治罪,姑念為兄情切,且恕。不準。” |
鑿鑿可據 | 鑿鑿:確實。指確實無誤,可以作為依據。亦作“鑿鑿有據”。 |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龔起潛為余談之甚晰,皆鑿鑿可據。” |
鵲巢鳩據 | 同“鵲巢鳩居”。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鬼求人》:“夫鵲巢鳩據,事理本直。” |
進退亡據 | 同“進退無據”。 | 《魏書·袁翻傳》:“且三雍異所,復乖盧蔡之義;進退亡據,何用經通?” |
熊據虎跱 | 比喻群雄割據的形勢。 | 漢·陳琳《檄吳將部曲文》:“自董卓作亂,以迄于今,將三十載,其間豪桀縱橫,熊據虎跱,強如二袁,勇如呂布,跨州連郡,有威有名,十有余輩。” |
支策據梧 | 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此謂昭文彈琴、師曠持杖擊節、惠子倚在梧桐樹下辯論,三人的技藝幾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極,所以載譽于晚年。后以“支策據梧”形容用心勞神。 | 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
敗績失據 | 指事業失敗而無所憑依。 | 宋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賢良續刻第三則》:“歷數世,未嘗有敗績失據之過。” |
不足為據 | 足:夠得上;據:證據。不能作為依據。 | 魯迅《且介亭雜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無憑無據 | 沒有憑證和根據。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回:“只要夢翁把用他的錢給了他,其余無憑無據的事,也斷不能容他放肆。” |
愿聞顯據,以核理實 | 愿意聽到明顯的證據,以核實事理與客觀實際。 | 南朝·宋·祖沖之《辯戴法興難新歷》:“夫為合必有不合,愿聞顯據,以核理實。” |
言之有據 | 說話和寫文章有充分的證據或事實根據。 | |
進退無據 | 前進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 | 《后漢書 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
據高臨下 | 憑借高處俯控低處,指憑仗優勢地位足以控制別人。 |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邊防一》:“蓋有土壘,則據高臨下,敵必不克驟攻。” |
真憑實據 | 真實可靠的憑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50回:“這方子上都蓋有他的姓名圖書,是個真憑實據。” |
鑿鑿有據 | 鑿鑿:確實。有確實的證據。 | 清 朱之瑜《答野傳問》:“陶氏《輟耕錄》云:‘蒙古入中國,中國方有木棉。’是鑿鑿有據也。” |
引經據古 | 引用經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為根據。 | 宋·樓鑰《再乞致仕第二札》:“有污大儀,則臣死不足以塞責,是以不復更敢引經據古,直述情索,投告君父。” |
守經據古 | 守:遵守;經:經典;據:依據。遵守經典,依據古訓。 | 東漢·班固《漢書·貢禹傳》:“守經據古,不阿當世。” |
被甲據鞍 | 形容武將年雖老而壯志不減。 | 《後漢書 馬援傳》載:漢 馬援年六十二,請出征,光武帝以其老,未許。“援自請曰: ‘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 |
進可以攻,據可以守 | 進:前進;退:退卻;據:占據。前進可以攻擊,后退可以固守。比喻進攻和防守都有主動權。 | 劉流《烈火金剛》第29回:“要是利用得好,那是進可以攻,據可以守,游可以擊,退可以走。” |
根據槃互 | 指把持據守,互相勾結。 | 《三國志 魏志 曹爽傳》:“殿中宿衛,歷世舊人皆復斥出,欲置新人以樹私計。根據槃互,縱恣日甚。” |
割據一方 | 憑借武力割占一個地區,與中央政權對立。亦作“各霸一方”。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1卷:“方今朝政顛倒,宦官弄權,官家威令不行,天下英雄皆有割據一方之意。” |
負衡據鼎 | 謂身居高位,肩負重任。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況班馬之賤職,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負衡據鼎,指處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 |
竊據要津 | 比喻用陰謀手段占據重要的職位。 |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若夫暗藏之汪精衛則招搖過市,竊據要津;匿影藏形,深入社會。” |
據義履方 | 根據正道立身行事。 | 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 |
根據盤互 | 見“根據盤互”。 | 《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元年》:“殿中宿衛,易以私人,根據盤互,縱恣日甚。” |
神魂失據 | 神魂:神志;據:依托。形容神志失去常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是夜多渾蟲醉倒在坑,二鼓人定,賈璉便溜進來相會,一見面早已神魂失據!” |
根結盤據 | 形容基礎牢固,勢力強大。盤,通“盤”。 | 《新唐書·文藝傳下·李翰》:“有如賊因江淮之資,兵廣而財積,根結盤據,西向以拒,雖終殲滅,其曠日持久必矣。” |
據水斷橋 | 依靠河道阻斷橋梁。形容膽識過人,勇敢善戰。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張飛傳》:“飛據水斷橋,嗔目橫矛曰:‘某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
沒根沒據 | 指沒有依據的事物或論點。 | |
雄辯強據 | 雄:宏大。雄健的辯論,強有力的證據。 | 宋·王令《代韓愈答柳宗元示浩初序書》:“聞得子厚文,皆雄辯強據,泥淵衍長。” |
虎據龍蟠 | 形容地勢雄偉險要。同“虎踞龍盤”。 | 北周 庚信《哀江南賦》:“昔之虎據龍蟠,加以黃旗紫氣;莫不隨狐兔而窟穴,與風塵而殄悴。” |
言必有據 | 言:說話;說的話;據:依據;根據。說話必定有依據。 |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對于歷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