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斷的成語
有關斷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斷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識文斷字 | 知曉文字。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8回:“當著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 |
斷斷續續 | 不連續的,具有無條理的和不連貫的特性。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4回:“只見水面上或一朵,或兩瓣,斷斷續續,皆有桃花。” |
繩鋸木斷 | 拉繩作鋸;也能鋸斷木頭。比喻力量雖小;條件雖差;只要堅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把難辦的事做成。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當機立斷 | 面臨緊急關頭;毫不猶豫地作出決斷。當:面臨;斷:決斷。 | 漢 陳琳《答東阿王箋》:“秉青萍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 |
源源不斷 | 源源:水流不斷的樣子。形容連續不斷。 | 《孟子 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
斷香零玉 | 比喻女子的尸骸。 | 清·洪昇《長生殿·尸解》:“這是我斷香零玉沉埋處,好結果一場廝耨,空落得薄命留。” |
斷織勸學 | 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后比喻勸勉學習。 | 《后漢書:樂羊子妻傳》載:“遠尋師,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
斷章截句 | 不顧上下文義,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彎曲原意。斷、截:割裂。 | 《宋史 選舉志二》:“斷章截句,破壞義理。” |
斷子絕孫 | 指沒有子孫后代。多用作詛咒語。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執柯》:“你再不娶親,我只愁你斷子絕孫誰拜墳。” |
義斷恩絕 | 義:情誼。恩:恩情。情義、恩情一概斷絕。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
清官能斷家務事 | 俗語。表示家族糾紛情況復雜,外人沒法斷定誰是誰非。 | |
雁斷魚沉 | 見“雁逝魚沉”。 |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雁斷魚沉,久隔音塵,此后相思兩地分。” |
應機立斷 | 猶言當機立斷。形容在緊要關頭處事果斷。 | 漢·陳琳《答東阿王箋》:“秉青萍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 |
多謀善斷 | 多作謀劃;善于判斷。 | 晉 陸機《辨亡論》上:“疇咨俊茂,好謀善斷。” |
獨斷獨行 | 行事專斷,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形容作風不民主。 | 清 容閎《西學東漸記》第19章:“予已預備隨時辭職,以便足下獨斷獨行。” |
好謀善斷 | 形容人能不斷思考,并善于判斷。 | 晉 陸機《辨亡論》上:“疇咨俊茂,好謀善斷。” |
能謀善斷 | 善:擅長;斷:決斷。形容人能不斷思考,并善于判斷。 | 晉 陸機《辨亡論》上:“疇咨俊茂,好謀善斷。” |
當斷不斷 | 指應該決斷的時候不能決斷。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春申君列傳論》:“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
當機貴斷 | 當:面臨;機:時機;斷:決斷。在緊要關頭貴在立即作出決斷。 | 《宋史·宋綬傳》:“臨事尚乎守,當機貴乎斷,兆謀先乎密。” |
藕斷絲聯 | 藕已斷開,但絲還長長地聯系。比喻表面上斷了關系,實際上仍有聯系。 | 宋 黃機《滿庭芳 時欲之宮永興》詞:“人道郴陽無雁,奈情鐘,藕斷絲聯。” |
武斷鄉曲 | 指憑借勢力在民間橫行霸道。 | 《史記 平準書》:“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
斷還歸宗 | 指出嫁或被賣的女子由官府判決歸還母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如今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 |
路斷人稀 | 路被隔斷,行人稀少。形容某種災害嚴重,以致路無行人。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一向恁么去,路絕人稀。” |
藕斷絲連 | 連:牽連。藕已斷開;絲還連接著。比喻表面上關系已斷絕;而實際上仍有牽連。 | 唐 孟郊《去婦》詩:“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 |
夢斷魂勞 | 睡夢中也在思想著,弄得神魂不寧。亦作“夢斷魂消”。 | 元·王元和《小桃紅·題情》:“又不敢對著人明明道,只落的夢斷魂勞。” |
藕斷絲長 | 藕已斷開,但絲還長長地連接著。比喻表面上斷了關系,實際上仍有牽連。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拭淚珠而洗面,藕斷絲長。” |
枯蓬斷草 | 干枯、斷折的蓬草。因易隨風飄散,故亦以喻不由自主,行蹤難定。 | 《中國民間故事選·六弟兄》:“姑娘離家以后,像是枯蓬斷草一樣,到處漂流。” |
斷事如神 | 斷:判斷。形容判斷事情非常準確。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回:“因此人人皆知包公斷事如神,各處傳揚。” |
斷章摘句 | 裁斷章節,取綴成文。亦有割裂全文,取其所需之意。 | 唐·李商隱《唐容州經略使〈元結文集〉后序》:“其疾怒急擊,快利勁果,出行萬里,不見其敵;高歌酣顏,入飲于朝,斷章摘句,如振如生。” |
恩斷義絕 | 恩愛情義完全斷絕。恩:恩惠、恩情;義:情義、情份。絕斷沒有接續。多指夫妻或親屬之間感情破裂。 | 元 馬致遠《馬丹陽》:“咱兩個恩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
斷頭將軍 | 比喻堅決抵抗,寧死不屈的將領。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張飛傳》:“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
清官難斷家務事 | 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難論斷家庭糾紛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內部的事,外人很難搞清楚。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
接連不斷 | 連續不間斷。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陳設兵衛,自王宮起,直至光家之門,街衢皆滿,接連不斷。” |
斷墨殘楮 | 指殘缺不全的典籍。 | 明 王世貞《俞紫芝<急就章>》:“子中獨能尋考遺則于斷墨殘楮,遂與仲溫并驅。” |
柔腸寸斷 | 柔軟的心腸一寸一寸地斷開了。形容女子的憂愁苦悶。 | 清 沙張白《再來詩讖記》:“先夫之亡,妾柔腸寸斷。” |
斷編殘簡 | 編:穿簡的細長皮條;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指殘缺不全的書籍文章。 | 宋·黃庭堅《讀書呈幾復》:“身入群經作蠹魚,斷編殘簡伴閑居。” |
文身斷發 | 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俗。身刺花紋,截短頭發,以為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后常用以指較落后地區的民俗。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長子太伯、虞仲知古人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 |
獨斷專行 | 斷:決斷;做決定。獨自作出決定;自己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形容行事不民主。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在他卻不免有點獨斷獨行,不把督撫放在眼里。” |
斷弦再續 | 斷弦:指喪妻;續:連接。比喻男子妻死后再娶。 | 明·熊龍峰《四種小說·張生彩鸞燈傳》:“二人缺月重圓,斷弦再續,大喜不勝。” |
決斷如流 | 決策判斷就像江河下瀉。形容處理問題果斷敏捷。 | 《周書 斐漢傳》:“漢善尺牘,尤便簿領,理識明贍,決斷如流。” |
恩斷意絕 | 恩:恩惠,恩情;意:情份。恩愛和情義完全斷絕,形容感情破裂 | 明 無名氏《認金梳》第一折:“你若得見了你的親娘,莫漏泄,休將我恩斷意絕,可憐我無家無業。” |
斷縑零璧 | 比喻片段而珍貴的文字。 | 葉景葵《〈忘山廬日記〉序》:“辛亥以后,會面甚稀,今得于斷縑零璧中溫其緒論,斯誠光緒以來讀書明理之君子矣。” |
漂蓬斷梗 | 比喻生活不安定,到處漂泊。 | |
柔茹寡斷 | 柔茹:柔軟。指處事軟弱,不果斷。亦作“柔懦寡斷”。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亡征》:“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
多謀少斷 | 謀:計謀,計策;判:判斷。富于謀略,但缺少決斷。 | 清·薛福成《庸庵筆記·史料·駱文忠公遺愛》:“然有為不能有守,好用權術,多謀少斷。” |
斷壁頹垣 | 頹垣:倒了的矮墻。坍塌的墻壁,殘毀的矮墻。形容殘敗的景象。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8回:“抬頭一看,只見斷壁頹垣,荒涼滿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燒的。” |
遺編斷簡 | 指散佚而殘缺不全的典籍。 | 宋·呂大臨《〈考古圖〉后記》:“雖遺編斷簡,僅存二三,然世移俗革,人亡書殘,不復想見先王之緒余。” |
續鳧斷鶴 | 比喻違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損。 | 《莊子 駢拇》:“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暗弱無斷 | 愚昧軟弱,沒有決斷。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卷九十一 晉元帝太興三年》:“(司馬保)好讀書而暗弱無斷,故及于難”。 |
斷線偶戲 | 像斷了線的木偶,不能動彈。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六:“猶如斷線偶戲,手足撣軟,連話都無了。” |
飄蓬斷梗 | 飄飛的蓬草和隨波逐流的斷樹枝。比喻到處漂泊,行蹤無定。 | 宋 宗澤《上鄭龍圖求船書》:“全家百指,如飄蓬斷梗,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
斷袖分桃 | 斷:截斷;分:分出。借指男寵。 | 東漢·班固《漢書·董賢傳》:“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難》:“與君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 |
同心斷金 | 《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后以“同心斷金”形容心齊力量大。 | 《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
斷幅殘紙 | 斷:殘;幅:指小箋。指殘留或不相聯屬的寫有詩文的小箋。 | 《宣和書譜·行書·吳通玄》:“至于文稿,斷幅殘紙人爭傳之。” |
壯士斷腕 | 見“壯士解腕”。 | 唐·竇皐《述書賦下》:“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 |
投鞭斷流 | 《晉書·苻堅載記》:苻堅攻打東晉時驕傲地說,我的士兵把馬鞭投到江里,都能把江水截斷。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 《晉書 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何險之足恃?” |
殘編斷簡 | 指殘缺不全的書籍。 | 宋 歐陽修《論刪去正義中譏緯札子》:“殘編斷簡,出于屋壁。” |
懸斷是非 | 懸斷:憑空推斷。憑空推斷是與非、對與錯。 | 唐·柳宗元《復杜溫夫書》:“吾性呆滯,多所未甚喻,安敢懸斷是且非耶?” |
拈斷髭須 | 髭:嘴上邊的胡子。頻頻搓轉胡子,以致搓斷了幾根。形容寫詩時反復推敲的情態。 | 曾樸《孽海花》第35回:“因為這種拈斷髭須的音調,在這個書齋里,不容易聽到的。” |
斷手續玉 | 斷:砍下;續:接上。砍下手來再接上一塊玉。比喻得不償失。 | 《韓非子·用人》:“不察私門之內,輕慮重事,厚德迫禍,是斷手而續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