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偏的成語
有關(guān)偏的成語
有關(guān)偏的成語共收錄25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一偏之論 | 偏于一面的議論。 | 宋·朱熹《答沈叔晦書》:“前日務為學而不觀書,此固一偏之論。” |
偏聽偏信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以為真;指處理問題態(tài)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不偏不倚 | 偏、倚:不正;歪。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現(xiàn)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 宋 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
以偏概全 | 以:用;拿;偏:片面;一方面;概:概括;全:全部;全面。以片面代替全面。 | 吳家國《普通邏輯》:“只有分析地閱讀,才能學得深透,不致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只有綜合地閱讀,才能學得完整系統(tǒng),不致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
偏鄉(xiāng)僻壤 | 荒涼偏僻的地方。 | 孫中山《大總統(tǒng)令內(nèi)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xiāng)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 |
不可偏廢 | 偏廢:偏重這個放棄了那個。指對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不能偏重一個方面;廢棄或忽視另一個方面;而應同時并重。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山谷下》:“讀《莊子》,令人意寬思大,敢作;讀《左傳》,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書不可偏廢也。” |
偏信則暗 | 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糊涂。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無偏無黨 | 偏:不公正;黨:偏私。形容處事公正,沒有偏向。 | 《尚書 洪范》:“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
無偏無倚 | 謂筆直而無偏斜。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當中卻有一條無偏無倚的蕩平大路。” |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偏聽偏言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指處理問題態(tài)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無黨無偏 | 同“無偏無黨”。 | 宋·范仲淹《王者無外賦》:“令出惟行,寧分乎遠者近者;德廣所及,但見乎無黨無偏。” |
偏三向四 | 謂偏向、袒護某方。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30回:“這叫什么話?我們偏三向四啦?” |
不偏不黨 | 不偏向任何一方。 | 春秋 魯 墨翟《墨子 兼愛下》:“《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黨。” |
巧言偏辭 | 巧言:浮華不實的話;偏辭:便巧的話。指花言巧語。 | 《莊子·人間世》:“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shè)無由,巧言偏辭。” |
偏懷淺戇 | 偏懷:胸懷狹窄;戇:愚拙。胸懷狹窄,見識淺陋愚拙。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7回:“周瑜小子偏懷淺戇,自負其能,輒欲以卵投石。” |
徇私偏向 | 曲從私情,偏袒一方。指處事不公。 | |
無偏無陂 | 不偏向;不邪曲。 | 《尚書·洪范》:“無偏無陂,遵王之義。” |
一偏之見 | 偏于一面的見解。 | 《宋史·劉述傳》:“安石任一偏之見,改立新議,以害天下大公。” |
無偏無頗 | 見“無偏無陂”。 | 漢·王符《潛夫記·釋難》:“無偏無頗,親疏同也。” |
沒偏沒向 | 指為人公正無私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19回:“我就怕你挑眼,先把話說明,沒偏沒向。” |
偏安一隅 | 偏安:偷安;隅:角落。在殘存的一片土地上茍且偷安。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7回:“賴爾岳飛竭力勤王,盡心捍御,得以偏安一隅。” |
禍福無偏 | 偏:不正,傾斜。禍福的來臨是不偏不倚的。指禍福是由人自身造成的。 | 明·無名氏《鎖白猿》第四折:“果然道禍福無偏,善惡相連,則為你昧己瞞心,因此上惹罪招愆。” |
救偏補弊 | 糾正偏向,補救弊端。 |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與其高談性命,而無益于用,不如救偏補弊,隨事干蠱,為有實效也。” |
補偏救弊 | 弊:害處;毛病。補救偏差;糾正錯誤。 | 宋 魏翁《鶴山文集》:“臣愿陛下以臣前所陳未喻六條行之,以明白洞達為目前補偏救弊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