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袍的成語
有關袍的成語
有關袍的成語共收錄2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黃袍加身 | 黃色的龍袍穿到身上。指被擁立為帝王。 | 清 錢采《說岳全傳》:“自從陳橋兵變,黃袍加體,即位以來,稱為真龍天子。” |
紫袍玉帶 | 紫袍:古代公服,唐代規定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服紫袍;玉帶:唐宋官員所用玉飾腰帶,以區分官階高低。穿紫袍,系玉帶。比喻高官。 | 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三折:“戶列簪纓姓字香,紫袍玉帶氣昂昂。” |
同袍同澤 | 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黃袍加體 | 見“黃袍加身”。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一回:“自從陳橋兵變,黃袍加體,即位以來,稱為真龍天子。” |
冠袍帶履 | 帽子、袍子、帶子、鞋子。泛指隨身的必須用品。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8回:“一個捧著文房四寶,一個捧著冠袍帶履。” |
袍澤之誼 | 袍澤:長袍與內衣,泛指軍隊中的同事。指軍隊中同事的交情、友誼。 |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
綈袍之義 | 比喻不忘舊日的交情。 | 唐·高適《詠史》詩:“尚有綈袍贈,應念范叔寒。” |
脫袍退位 | 喻去職。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擁護張主任,請郭主任脫袍退位。” |
割須棄袍 | 割掉胡須,丟掉外袍。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聞之,即扯旗角包頸而逃。” |
綈袍戀戀 | 綈袍:粗絲絹袍子;戀戀:留戀。指不忘舊情。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7回:“汝所以不得死者,以綈袍戀戀,尚有故人之情。” |
袍笏登場 | 身著官服;手持笏板;登場演戲。比喻上任作官;丑行開始(把官場比作戲臺)。 | 清 趙翼《數月內頻送南雷述庵淑齋諸人赴京補官戲作》:“袍笏登場也等閑,若他動色到柴關。” |
葛巾布袍 | 葛巾:用葛布做的頭巾。戴葛布頭巾穿粗布衣服。指隱士或道士的服飾。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干葛巾布袍,駕一只小舟,徑到周瑜寨中。” |
缊袍不恥 | 缊袍:以亂麻、亂棉絮制成的袍子,指窮人穿的衣服;恥:丟臉。雖穿得破,而不認為可恥。比喻人窮志不窮。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子路)也歟。” |
割須換袍 | 須:胡須。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聞之,即扯旗角包頸而逃。” |
秉笏披袍 | 秉:執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板;披袍:身穿官服。比喻作官。 | 明·無名氏《破風詩》第二折:“圣朝輔佐必良才,野有賢人久困埋,今朝察訪當推舉,秉笏披袍拜御階。” |
擐甲披袍 | 擐:穿;披:穿著。身披鎧甲,穿上戰袍。指準備戰斗。 | 元·無名氏《破天陣》第三折:“有英雄虎將,開弓蹬弩,擐甲披袍。” |
蟒袍玉帶 | 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23回:“帝從之,即命該部給蟒袍玉帶,圖書璽綬,誥命彩段。” |
披袍擐甲 | 披:穿著;擐:套穿。穿著戰袍,套起鎧甲。形容做起戰斗準備。 | 元·無名氏《鞭打單雄信》第三折:“俺元帥遇難逢危,迭不的披袍擐甲。” |
方巾長袍 | 方形頭巾,長袍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儒生 | 魯迅《病后雜談之余》:“國畫呢,方巾長袍,或短褐椎髻,從沒有見過一條我所記得的辮子。” |
粗袍糲食 | 同“粗衣惡食”。 | 《后漢書·袁京傳》:“[袁彭]行至清,為吏粗袍糲食,終于議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