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跋的成語
有關跋的成語
有關跋的成語共收錄26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跋山涉水 | 跋:翻山越嶺;涉:徒步過水。翻山越嶺;蹚水過河。形容走遠路的艱苦。也作“跋山涉川”。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事實二》:“過家上冢,懇章盡得于哀榮;跋山涉川,之任敢辭于艱險?!?/td> |
長途跋涉 | 跋涉:翻山越嶺、趟水過河。指遠距離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66回:“妾身身犯國法,理所當然,怎敢勞賢姐長途跋涉?決難從命?!?/td> |
專橫跋扈 | 專斷橫行;蠻不講理(跋扈:霸道;不講道理)。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梁冀傳》:“帝少而聰慧,知冀驕橫,嘗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td> |
飛揚跋扈 | 飛揚:放縱;跋扈:蠻橫;霸道。原指驕橫放肆;不受約束?,F(xiàn)形容氣焰囂張;目中無人。 | 《北史 齊紀上 高祖神武帝》:“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 |
跋胡疐尾 | 比喻進退兩難。 | 《詩 豳風 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td> |
跋扈恣睢 | 指專橫強暴,為所欲為。 | 參見“跋扈自恣”。 |
進退狼跋 | 跋:踩,踏。比喻陷于困境,進退兩難。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法正傳》:“當斯之時,進退狼跋?!?/td> |
進退跋疐 | 猶言進退兩難。 | 《詩經(jīng)·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
跋前躓后 | 跋:踩;躓:被絆倒。本指狼向前進就踩住了自己的頸肉,向后退又會被自己的尾巴絆倒。比喻進退兩難。 | 唐 韓愈《昌黎集 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
跋前踕后 | 同“跋胡疐尾”。比喻進退兩難。 | 元 辛文房《唐才子傳 羅鄴》:“而跋前踕后,絕域無聊,獨奈其命薄何?”一本作“跋前疐后”。 |
驕橫跋扈 | 驕橫:傲慢專橫;跋扈:專橫暴戾。形容為人專橫暴戾,不可一世。 | 錢寧《圣人》第20章:“為父的季平子,生前驕橫跋扈,生下的兒子季桓子,卻是孱弱窩囊。” |
跋山涉川 | 形容遠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事實二》:“過家上冢,懇章盡得于哀榮;跋山涉川,之任敢辭于艱險?!?/td> |
跋涉山川 | 形容遠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 《左傳 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
跋履山川 | 形容遠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 《左傳 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之侯?!?/td> |
跋扈飛揚 | 指驕橫放肆。 | 宋 王安石《辭拜相表》:“百姓以安平無事之時,而未免流離餓莩;四夷以衰弱僅存之勢,而猶能跋扈飛揚。” |
跋扈自恣 | 形容為所欲為,無所忌憚。 | 《明史 外國傳九 朵顏》:“于是長昂益跋扈自恣,東勾土蠻,西結婚白洪大,以擾諸邊?!?/td> |
跋來報往 | 匆匆地跑來跑去。跋,通“拔”。 | 語出《禮記 少儀》:“毋拔來,毋報往。”鄭玄注:“報讀為赴疾之赴,撥、赴皆疾也?!?/td> |
辀張跋扈 | 辀張:強橫。形容專橫暴戾。 | 《晉書·張華傳》:“功在不賞,辀張跋扈,遂措兇逆耳?!?/td> |
專擅跋扈 | 跋扈:霸道,不講理。專斷蠻橫,蠻不講理。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六章:“太平軍一壞于楊秀清的專擅跋扈,再壞于韋昌輝的瘋狂屠殺,最后壞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 |
專權跋扈 | 跋扈:霸道,不講理。專斷蠻橫,蠻不講理。 | 《清朝野史大觀·咸豐季年三奸伏誅》:“惟載垣等前后一切專權跋扈情形,謀危社稷,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td> |
前跋后疐 | 《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泵珎鳎骸鞍?,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疐其尾,進退有難。”后以“前跋后疐”喻進退兩難。 | 宋·司馬光《言醫(yī)官札子》:“今聞診御脈者,常以十數(shù),工拙相雜,是非混淆,發(fā)言進藥,更相倚仗,前跋后疐,左瞻右顧。” |
跋涉長途 | 跋涉:登山涉水。指遠距離的翻山渡水。形容走長路的艱辛。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12回:“救我等于虎口之中,又不憚跋涉長途,送我們至萬國通商文明之地?!?/td> |
豪橫跋扈 | 跋扈:專橫暴戾。橫行兇暴,為非作歹,專橫暴虐。 | 唐·鄭處?!睹骰孰s錄·李遐周》:“祿山豪橫跋扈,遠近憂之,而上意未寤,一日遐周隱去,不知所之。” |
專恣跋扈 | 跋扈:霸道,不講理。專斷蠻橫,蠻不講理。 | 《舊五代史·梁書·田預傳》:“預以行密專恣跋扈,嘗移書諷之。” |
疐后跋前 | 疐:同“躓”,顛躓;跋:踏,踩。比喻進退兩難。 | 梁啟超《中國國債史》:“兩造交哄,勢極洶洶,我政府疐后跋前,莫知所適。” |
跋前疐后 | 同“跋胡疐尾”。比喻進退兩難。 | 宋 陳亮《謝羅尚書啟》:“直情徑行,視毀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后,方進退惟谷以堪驚?!?/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