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愚的成語
有關愚的成語
有關愚的成語共收錄38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草木愚夫 | 愚:愚蠢;愚夫:匹夫。像山野之中草木那樣愚昧無知的人。也指粗俗平庸的百姓。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70回:“料你不過草木愚夫,識得什么天時人事?!?/td> |
肉眼愚眉 | 比喻見識淺陋。 |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折:“暢道天理難欺,人心怎昧,則他這肉眼愚眉,把一個黑旋風爹爹敢來也認不得?!?/td> |
梯愚入圣 | 謂啟迪引導凡夫俗子成為圣人。 | 《南齊書·高逸傳論》:“佛則不然,具縛為種,轉暗成明,梯愚入圣?!?/td> |
硁硁之愚 | 硁硁:淺陋而又固執的樣子。堅持自己看法的謙詞。 | 《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
使貪使愚 | 使:用;貪:不知足;愚:笨。用人所短,為己服務。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點,以發揮他的長處。 | 《新唐書·侯君集傳》:“軍法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且郧笆ナ谷耍厥账L而棄所短。” |
愚公移山 | 比喻做事有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 《列子 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
以學愈愚 | 謂用學習改變愚昧的秉性。 | |
愚夫俗子 | 愚昧凡俗的人。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93回:“只見街坊上,士農工商,文人墨客,愚夫俗子,齊咳咳都道:‘看拋繡球去也!’” |
愚夫愚婦 | 舊時稱平民百姓。 | 《尚書·五子之歌》:“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td> |
愚不可及 | 及:趕上。形容愚笨到了極點。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td> |
外愚內智 | 智:聰慧。外形笨拙憨厚,內心機智聰明。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攸傳》:“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 |
愚眉肉眼 | 謂凡俗的眼光。 |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道童云:‘魯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識貧道。’”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洗不凈愚眉肉眼?!?/td> |
下愚不移 | 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 《論語 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td> |
大愚不靈 | 愚:愚笨;靈:聰明靈巧。非常愚笨的人不曉事,很不機靈。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td> |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td> |
大智若愚 | 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 | 宋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td> |
驚愚駭俗 |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驚。 | 清·李紱《裕州觀禱雨》詩:“神或附人稱馬子,驚愚駭俗走相使?!?/td> |
愚昧無知 | 非常愚笨;糊涂;又沒有知識。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自顧寡德,國人推尊,令襲大位,光父之業。愚昧無知,敢稀圣旨!” |
大智如愚 | 謂才智極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面上看來好象愚笨。 |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愚民政策 | 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變愚蠢的政策。 | 劉少奇《論黨》:“他們在黨內實行命令主義,遇事武斷,實行家長式的統治,實行‘愚民政策’。” |
矜愚飾智 | 裝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 莊周《莊子 山木》:“ 飾知(智)以驚愚?!?/td> |
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 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 《漢書 韓信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
一得之愚 | 指自己對某件事的一點看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td> |
上智下愚 | 智:聰明;愚:笨。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鬃诱J為他們都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 | 《論語·陽貨》:“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td> |
愚弄人民 | 欺騙捉弄老百姓。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四年》:“浞行媚于內,而施賂于外,愚弄其民?!?/td> |
飾智矜愚 | 裝作有智慧而在無知者面前夸耀。 | 先秦 莊周《莊子 山木》:“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 |
愚夫蠢婦 | 見“愚夫愚婦”。 | 《淮南子·本經訓》:“愚夫蠢婦皆有流連之心,凄愴之志。” |
疏慵愚鈍 | 疏慵:懶散;愚鈍:愚笨遲鈍。懶散愚笨。 |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休休休,枉笑殺凌煙閣上人,有這般疏慵愚鈍,孤陋寡聞。” |
愚者千慮,或有一得 | 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 唐 林蘊《上宰相元衡宏靖論兵書》:“茍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膽,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賜采擇焉?!?/td> |
知不詐愚 | 知:通“智”。聰明人不欺詐老實愚昧的人。 | 無名氏《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政約令行,強不暴寡,知不詐愚?!?/td> |
使愚使過 | 使:用;愚:笨。用人所短,為己服務。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點,以發揮他的長處。 | 宋 范仲淹《讓觀察使第一表》:“前春延安之戰,大挫國威,朝廷有使愚使過之議,遂及于臣?!?/td> |
愚昧落后 | 愚蠢而不明事理,跟不上形勢等。 |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成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td> |
愚妄無知 | 形容非常愚笨,糊涂,又沒有知識。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所看見的只是目前的利祿,個人的勢位,而又愚妄無知,輕舉盲動?!?/td> |
愚民安知 | 無知的老百姓哪里會知道。 | |
秦智虞愚 | 春秋時期虞國大夫百里奚無所作為,虞亡后入秦,輔佐穆公建立霸業。指一個人的才能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中才能發揮。 | 清·錢謙益《光祿大夫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謚文通鐵山王公墓志銘》:“楚材晉用,國土所以長嗟;秦智虞愚,賢哲為之永嘆。” |
非愚則誣 | 誣:誣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話,就是故意污蔑。 | 《莊子·秋水》:“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呼?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td> |
進賢退愚 | 進用賢能,黜退愚懦。 | 宋·蘇軾《賀正表》:“進賢退愚,蠻夷率服。” |
愚戇窳惰 | 愚戇:無知不明事理;窳:懶惰。形容愚昧而又懶惰。 | 春秋·齊·管仲《管子·水地》:“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