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酒的成語
有關酒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酒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杯酒釋兵權 | 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
婦人醇酒 | 謂沉湎于酒色。語本《史記·魏公子列傳》:“秦數使反閑……公子(無忌)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者四歲,竟病酒卒。” | 語出《史記·魏公子列傳》:“秦數使反閒……公子(無忌)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者四歲,竟病酒卒。” |
酒囊飯袋 | 囊:口袋。裝酒裝飯的口袋。喻指只會喝酒吃飯而毫無能力的人。 | 宋 陶岳《荊湖近事》:“馬氏奢僭,諸院王子仆從烜赫,文武之道,未嘗留意。時謂之酒囊飯袋。” |
酒后茶余 |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 魯迅《而已集 黃花節的雜感》:“從別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鄉--的例子推想起來,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沒有什么意見,若干人當作酒后茶余的談助的罷。” |
酒能亂性 | 喝多酒能夠使人不能自控,就會淫亂。 |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6回:“酒能亂性,色是敗真。財乃致命,氣動殺身。” |
飯囊酒甕 | 比喻只會吃飯喝酒,不會做事的人。 | 宋·王禹偁《詶安祕丞謌詩集》:“夜眠朝走不覺老,飯囊酒甕奚足云。”宋·陸游《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 |
惡醉強酒 | 強:硬要。怕醉卻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 《孟子·離婁上》:“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
雙柑斗酒 | 比喻春天游玩勝景。 | 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二引《高隱外書》:“戴颙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 |
花天酒地 | 花:比喻美女;舊指娼妓或娼館。指整天挾妓飲酒。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賭的荒淫腐化生活。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到京之后,又復花天酒地,任意招搖。” |
酒肉朋友 | 在一起只是吃吃喝喝;可以同歡樂;而不能共患難的朋友。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關云長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兩只手送與你荊州來。” |
羊羔美酒 | 羊羔:酒名,因釀制材料中有羊肉,故名。味兒醇厚的好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我雖比他尊貴,但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 |
舉酒作樂 | 舉:舉辦;樂:音樂。舉行酒宴,奏起樂曲。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朱然傳》:“然既獻捷,群臣上賀,權乃舉酒作樂。” |
黃公酒壚 | 壚:酒肆放置酒壇的土臺子,借指酒店,酒館。又見到了黃公開的那個酒館。比喻人見景物,而哀傷舊友,或作為傷逝憶舊之辭。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浚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后車客:‘……,今日視雖近,邈若山河。’” |
斗酒學士 |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 《新唐書·王績傳》:“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三升。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 |
尊酒相逢 | 尊:古代盛酒的器皿。相逢時飲一杯酒以相敬。 | 唐·韓愈《贈張籍》詩:“尊酒相逢十載前,君為壯夫我少年;尊酒相逢十載后,我為壯夫君白首。” |
今朝有酒今朝醉 | 比喻過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顧眼前,沒有長遠打算。 | 唐 權審《絕句》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之:的;意:意趣。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或比喻別有用心。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燈紅酒綠 | 燈光與酒色;紅綠相映。形容嬌奢淫逸的生活;也形容娛樂場所的繁華景象。也作“酒綠燈紅”。 | 徐遲《牡丹》五:“燈紅酒綠、珠光寶氣的社會,只能使她感到窒息。” |
酒池肉林 | 古代傳說,殷紂以酒為池,以肉為林,為長夜之飲。原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極多。 | 東漢 班固《漢書 張騫傳》:“行賞賜,酒池肉林。” |
飯坑酒囊 | 比喻只會吃喝不會做事的人。 | 漢·王充《論衡·別通》:“飽食快飲,慮深求臥,腹為飯坑,腸為酒囊。”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富貴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門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斗酒只雞 | 一斗酒一只雞,指簡便酒食。以雞和酒祭奠亡友。 | 三國 魏 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 |
斗酒百篇 | 飲一斗酒作百篇詩。形容能飲酒善做詩;才情豪放銳敏。斗:古代盛酒器皿。 | 唐 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
斗酒雙柑 | 唐馮贄《云仙雜記·俗耳針砭詩腸鼓吹》引《高隱外書》:“戴颙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后因以“斗酒雙柑”指春日勝游。 | 唐·馮贄《云仙雜記·俗耳針砭詩腸鼓吹》引《高隱外書》:“戴颙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 |
求漿得酒 | 漿:飲料。比喻所得過于所求。 | 唐 張鷟《朝野僉載》:“歲在申酉,求漿得酒。” |
酒酣耳熱 | 酣:酒喝得痛快。酒喝得正痛快;耳朵發熱。形容酒興正濃。 |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
酒后無德 | 指醉酒之后胡言亂語或行為出路。 | 我當著你大奶奶、姑娘們替你賠個不是,擔待我酒后無德罷! |
舊瓶裝新酒 | 比喻用舊的形式來表現新的內容。 | 老舍《我怎樣寫通俗文藝》:“這八篇東西,都是用舊瓶裝新酒辦法寫成的。” |
醇酒婦人 | 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頹廢腐化的生活。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公子列傳》:“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
載酒問字 | 指人有學問,常有人登門求教。也比喻勤學好問。 | 《漢書·揚雄傳下》:“家素貧,嗜酒,人希至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游學。”又,“乃劉棻嘗從雄學作奇字。” |
桂酒椒漿 | 泛指美酒。 | 《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王逸注:“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漿,以椒置漿中也。言己供待彌敬,乃以惠草蒸肴,芳蘭為藉,進桂酒椒漿,以備五味也。” |
酒入舌出 |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歡嘮叨。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十卷:“臣聞之酒入者舌出,舌出者棄身,不寧棄酒乎?” |
酒地花天 | 形容吃喝嫖賭、荒淫腐化的生活。 | 清·張春帆《宦海》第11回:“當著那一面柳州失守、王觀察捐軀致命之時,正是這一邊風月珠江木大人酒地花天之際。” |
金龜換酒 | 解下金龜換美酒。形容為人豁達,恣情縱酒。 | 唐 李白《李太白集 對酒憶賀監詩序》:“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 |
紅燈綠酒 | 指歡樂的生活。形容奢侈糜爛的生活。 | 清·黃遵憲《鄰婦嘆》詩:“遙聞長官高堂上,紅燈綠酒歡未足。” |
觴酒豆肉 | 觴,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觴酒豆肉”泛指飲食。 | 西漢·戴圣《禮記·坊記》:“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次。” |
置酒高會 | 置:設,辦。舉行盛大宴會。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漢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貨賂。置酒高會。” |
彘肩斗酒 | 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 《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 |
對酒當歌 | 面對著美酒應當高聲歌唱。又可指面對著美酒和歌舞。指宴請賓客時賦詩以助酒興;含有人生應及時行樂的意思。 | 三國 魏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今夕有酒今夕醉 | 今天有酒則今天痛飲。形容人只顧眼前享樂,沒有長遠打算。 | 茅盾《子夜》:“你的危言諍論,并不能叫小杜居安思危,反使得他決心去及時行樂,今夕有酒今夕醉!” |
詩朋酒友 | 作詩飲酒的朋友。 | 明·馮惟敏《粉蝶兒·李爭冬有犯》套曲:“但有個詩朋酒友共開尊,少不得倚玉偎香珠翠擁。” |
漿酒霍肉 | 把酒肉當作水漿、豆葉一樣。形容飲食的奢侈。 | 東漢 班固《漢書 鮑宣傳》:“使奴從賓客,漿酒霍肉,蒼頭廬兒,皆用致富。” |
持螯把酒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載:晉代嗜酒的畢卓曾說:一手拿著蟹螯,一手捧著酒杯,便足以了一生。因以“持螯把酒”形容秋季吃蟹飲酒之樂。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載:晉代嗜酒的畢卓曾說:一手拿著蟹螯,一手捧著酒杯,便足以了一生。 |
好酒貪杯 | 指喜歡喝酒。 | 沙汀《酒后》:“保長王大廷只有一宗缺點:有點好酒貪杯。一喝醉了又會變得十足膿包,失掉了他那分堅韌的好性格。” |
酒色財氣 | 指嗜酒、好色、貪財、逞氣。舊時以此為人生“四戒”。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楊秉傳》:“秉嘗從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 |
酒后茶馀 | 見“酒馀茶后”。 | |
張公吃酒李公醉 | 比喻由于誤會而代人受過。 | 唐 張鷟《朝野僉載》第一卷:“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
尊中酒不空 | 尊:古代盛酒的器皿。杯里經常有酒。比喻招待不停,賓客不絕 | 《世說新語補·豪爽》:“孔北海居家失勢,賓客日滿其門,愛才樂士,常若不足,每嘆曰:‘坐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吾無優矣。” |
沉湎酒色 | 沉湎:沉迷。沉溺于酒和女人中間。形容對于美酒和女色過于放縱,毫無節制。 | 《尚書·泰誓上》:“沉湎酒色,敢行暴虐。” |
酒醉飯飽 | 比喻飲食得到滿足。 | 元 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我著他酒醉飯飽,走不動。” |
舊瓶新酒 | 比喻舊形式,新內容的意思 | 茅盾《桂枝香·為商務印書館八十周年紀念作》:“工商改造,舊瓶新酒,愿長芳冽。” |
酒馀茶后 |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 |
借酒澆愁 | 用酒來澆滅郁積心中的氣憤或愁悶。 | 明 李開先《后岡陳提學傳》:“只恁以酒澆愁,愁不能遣,而且日增。” |
金谷酒數 | 指宴會上罰酒三杯的常例。 | 晉 石崇《金谷詩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 |
只雞絮酒 | 指悼念故人,祭品菲薄。 | 《后漢書·徐徲傳》:“徲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及瓊卒歸葬,徲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 |
狗猛酒酸 | 比喻環境險惡,使人不敢靠近或指當政者任用小人,阻塞了納賢之路。 |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七卷:“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長,然至酒酸而不售。問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甚猛,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狗輒迎而吠之,是以酒酸不售也。’” |
酒不醉人人自醉 | 指人因喝酒而自我陶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酒中賢圣得人傳,人負邦家因酒覆。解嘲破惑有常言,酒不醉人人自醉。” |
高陽酒徒 | 高陽:古鄉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秦末酈其食即此鄉人,對劉邦自稱“高陽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
乞漿得酒 | 討杯水喝,卻得到了酒。比喻得到的超過所要求的。 | 唐 劉知幾《史通 書志》:“太歲在酉,乞漿得酒;太歲在巳,販妻鬻子。” |
把酒持螯 | 手持蟹螯飲酒。古人視為人生一大樂事。 | 語出《晉書 畢卓傳》:“卓嘗謂人曰:‘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