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毋的成語
有關毋的成語
有關毋的成語共收錄12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同“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寧缺毋濫 | 寧:寧可;缺:缺少;毋:通“勿”;不要;濫:過多。寧可空缺一些;也決不降低要求。也作“寧缺勿濫”。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回:“即令寧缺勿濫,這開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開封首縣,卻是斷缺不得的。” |
毋望之禍 | 指平白無故受到的災禍或損害。同“無妄之禍”。 | 《史記 春申君傳》:“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
有恃毋恐 | 見“有恃無恐”。 | 鄭觀應《盛世危言·練兵》:“臨敵之時……地勢、敵情了如指掌,繪圖遍示,使一軍諳悉情形,有恃毋恐,故戰勝攻取如響應聲。” |
毋望之福 | 指平白無故受到的災禍或損害。同“無妄之福”。 | 《史記 春申君傳》:“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
毋庸置疑 | 毋庸:不必。不必懷疑。 | 柯崗《逐鹿中原》第七章:“勝利仍操我手,這是毋庸置疑的。” |
不自由,毋寧死 | 毋寧:同“無寧”,寧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權,寧可去死。 | 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豈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不自由,毋寧死’。” |
少安毋躁 | 毋:不要。暫且安心等一會兒;不要急躁。 | 唐 韓愈《答呂毉山人書》:“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聽仆所為,少安無躁。” |
寧玉碎,毋瓦全 | 寧:寧愿;毋:不要。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決不茍且偷生 | 郭沫若《斷斷集·不滅的光輝》:“這種精神,這死不妥協寧玉碎,毋瓦全的精神,這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值得我們繼承的。” |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負:辜負;毋:不要。寧可讓我辜負一切人,不要讓任何人辜負我。指極其自私自利的處世態度。 | 曾樸《孽海花》第34回:“你不要拉我,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今天只好學曹孟德!” |
毋翼而飛 | 比喻傳播之迅速。 | 《戰國策·秦策三》:“聞‘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故曰,不如賜軍吏而禮之。” |
稍安毋躁 | 稍:稍微;毋:不要。稍微安靜一下,不要急躁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皓(帶著那種稍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讓她自己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