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給的成語
有關給的成語
有關給的成語共收錄17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自給自足 | 依靠自己生產;滿足自己需要。給:供給;足:滿足。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
戶給人足 | 給:豐足,富裕。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晉書·顏含傳》:“且當征之勢門,使反田桑,數年之間,欲令戶給人足,如其禮樂,俟之明宰。” |
日不暇給 | 暇:空閑;給:豐足;夠。每天都沒有一點空閑。形容非常繁忙。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封禪書》:“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
呼不給吸 | 形容嚇得來不及喘氣。 | 《淮南子·兵略訓》:“瞇不給撫,呼不給吸。” |
家給人足 | 給:豐足、富裕。家家富裕;人人飽暖。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衣食有余,家給人足。” |
人足家給 | 同“人給家足”。 | 宋·曽鞏《監司制》:“人足家給,富饒洽于公私。” |
目不給視 | 給:供給。眼睛來不及觀賞。形容景物又美又多。 | 宋·周邦彥《汴都賦》:“沉沙棲陸,異域所至,殊形妙狀,目不給視,無所不有。” |
目不暇給 |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來不及看。 | 清·吳璿《飛龍全傳》序:“于是檢向時所鄙之《飛龍傳》,為之刪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訓之格,間以清雋之辭,傳神寫物,盡態極妍,庶足令閱者驚奇拍案,目不暇給矣!” |
口諧辭給 | 謂言辭詼諧敏捷。 | 東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上以朔口諧辭給,好作問之。” |
酬功給效 | 賞賜有功勞者。 | 《敦煌變文集 伍子胥變文》:“子胥隨帝部卒入城,檢納干戈,酬功給效。” |
人給家足 | 給:富裕,充足。家家戶戶豐衣足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準書》:“漢興七十余年,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 |
救過不給 | 猶救過不贍。 | 《秦并六國平話》下卷:“明主能行督責之術,以獨斷于上;群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 |
家給民足 |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衣食有余,家給人足。” |
利口捷給 | 利口:能言善辯;捷給:言辭敏捷,善于應付。指能言善辯,言辭敏捷,善于應付。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傳》:“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 |
家衍人給 | 衍:滿溢,盈多;給:豐足,充裕。家家富裕,人人豐足。 | 漢·桓寬《鹽鐵論·通有》:“宋、衛、韓、梁,好本稼穡,編戶齊民,無不家衍人給。” |
饔飧不給 | 一日三餐不能自給。形容窮苦。明·朱國幀《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轉大冶主簿,故苗地,長吏多不樂往,代行令事,多方撫恤,盡卻例金,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饋白粲者。”又參見“饔飧不飽”、“饔飧不繼”。 | 明·朱國幀《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轉大冶主簿,故苗地,長吏多不樂往,代行令事,多方撫恤,盡卻例金,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饋白粲者。” |
目不給賞 | 眼睛來不及觀賞。形容景物優美繁多。 | 清·戴名世《雁蕩記》:“環左右前后而列者,爭奇獻怪,目不給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