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蛙的成語
有關蛙的成語
有關蛙的成語共收錄21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井蛙醯雞 | 醯雞:昆蟲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細小的東西。比喻眼界不廣,見識淺薄。 | 唐·劉禹錫《送惟良上人詩序》:“信神與之而不能測神之所以付,信術通之而不能知術之所以泄哉!余聞乎蛙醯雞哉之不若也。” |
坎井之蛙 | 廢井里的青蛙。比喻見識不多的人。 | 莊周《莊子 秋水》:“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 |
井底之蛙 |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
蛙蟆勝負 | 青蛙與蛤蟆斗爭的勝負。比喻不足介意的榮哀得失。 | 宋 劉克莊《水龍吟 丙辰生日》詞之二:“任蛙蟆勝負,魚龍變化,儂方在,華胥國。” |
云龍井蛙 | 云端的龍,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極大。 | 清·周魯《類書纂要》:“云龍喻貴,井蛙喻賤。” |
蛙鳴蟬噪 | 蛙聲和蟬聲,使人聽了厭煩。比喻拙劣的議論或文章。 | 明 顧大典《青衫記 裴興私嘆》:“蛙鳴蟬噪,魂繞神勞。” |
春蛙秋蟬 | 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夸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 晉·楊泉《物理論》:“夫虛無之談,尚其華藻,此無異于春蛙秋蟬,聒舌而已。” |
沉灶生蛙 | 見“沉灶產蛙”。 | 晉·成公綏《陰霖賦》:“百川泛濫,潢潦橫流,沉灶生蛙,中庭運舟。” |
沉灶產蛙 | 灶沒與水中,產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 《國語·晉語九》:“晉師圍而灌之,沉灶產蛙,民無叛意。”《戰國策·趙策一》:“今城不沒者三板。臼灶升蛙,人馬相食。” |
井底鳴蛙 | 猶井蛙。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則你那自尊自貴無高下,真乃是井底鳴蛙。” |
井蛙之見 | 像井底青蛙的見解。比喻偏狹的見識。 | 《弘明集 明佛論》:“夫一局之奕,形算之淺,而奕秋之心,何嘗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見,妾抑大猷。” |
埳井之蛙 | 見“坎井之蛙”。 | |
晉惠聞蛙 | 比喻愚昧寡聞。 | 語出《晉書 惠帝記》:晉惠帝昏庸愚昧,嘗在華林園聽到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及天下大荒亂,百姓餓死,曰:“何不食肉糜?” |
蛙鳴狗吠 | 吠:狗叫。青蛙鳴,狗汪汪叫。比喻淺陋拙劣的詩詞及文章。 | 清·鈕琇《觚剩·樵隱》:“此真鏗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厭薄者,大率皆蛙鳴狗吠耳。” |
臼灶生蛙 | 灶沒與水中,產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 《戰國策·越策一》:“今城不沒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馬相食。” |
怒蛙可式 | 怒蛙:鼓足氣的青蛙;式:通“軾”,車上伏手板。向鼓足氣的青蛙致敬。比喻敬重勇士。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越王勾踐見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為式?’王曰:‘蛙有氣如此,可無為式乎?’” |
蛙鳴鴟叫 | 鴟:鴟鳥。青蛙鳴,鴟鳥叫。比喻淺陋拙劣的文詞。 | 韓愈《平淮西碑》清·儲欣評:“段文昌以駢四儷六蛙鳴鴟叫之音,易鈞天之奏,真不識人間有廉恥事。” |
蠅聲蛙噪 | 蒼蠅、青蛙無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無病呻呤的詩文。 | 清·錢謙益《<范璽卿詩集>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蠅聲蛙噪,追配古人,儷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議其短長,蜉蝣撼大樹,斯可為一笑已矣。” |
管窺蛙見 | 管窺:從管中看物。比喻所見者小;蛙見:井蛙之見。比喻見識狹隘,看問題短視。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只以管窺蛙見之識,謬語同心;虛表幟于詞壇,以待將來作者。” |
蠅聲蛙躁 | 蒼蠅、青蛙無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無病呻吟的詩文。 | 清 錢謙益《〈范璽卿詩集〉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蠅聲蛙躁,追配古人,儷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議其短長,蜉蝣撼大樹,斯可為一笑已矣。” |
蛙鳴蚓叫 | 蚓:蚯蚓。青蛙鳴,蚯蚓叫。比喻淺陋的識見或議論。 |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書坊刻詩話后》:“小慧私智,不知大體,自安于蛙鳴蚓叫,君子亦無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