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秉的成語
有關秉的成語
有關秉的成語共收錄28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秉筆直書 | 秉:握。書寫史實不隱諱。 | 清 曾樸《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 |
秉公無私 | 秉:掌握,主持。指做事公道不攙雜私念。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73回:“以明天地鬼神,秉公無私,但有報應輕重遠近之別耳。” |
一秉至公 | 秉:掌握、主持;至:極、最。辦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無私。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卻不以此為輕重,委差委缺,仍舊是一秉至公。” |
秉燭夜游 | 秉:持。拿著蠟燭;夜里游玩。舊指及時行樂。也比喻珍惜光陰。 | 唐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
秉公辦理 | 秉:掌握,主持。公:公法。根據公道辦事。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辦理,從不假手旁人。” |
史魚秉直 | 史魚:名鲉,字子魚,春秋衛國大夫,以直諫著名;直:正直。史魚秉性正直。形容人剛正不阿。 |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
秉文經武 | 執掌文事,經營武備。 | 南朝 梁 沈約《王亮等封侯詔》:“秉文經武,任惟腹心。” |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 人的秉性是極難轉變的。即言人性難以改變。 | 《元曲選·無名氏〈謝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難移。”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魯迅書信集·九0六·致趙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無論怎么小心;總不免發一點‘不妥’的議論。” |
秉公任直 | 持心公正,處事正直。 | 明 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
江山好改,秉性難移 | 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秉燭待旦 | 旦:早晨。手持點燃的蠟燭待天亮。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5回:“宋江秉燭待旦。” |
秉旄仗鉞 | 秉:執持;旄:古代軍旗;鉞:掌權的兵器。比喻掌握軍事大權。 | 《尚書·牧誓》:“王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
秉公滅私 | 秉:掌握,主持。主持公道,滅除私念。 | 明 張居正《答鄭范溪書》:“今不務為秉公滅私,振廢起墜。” |
秉公辦事 | 秉持公正之心做事,公事公辦。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5回:“昨兒巡撫吳大人來陛見,說起令尊翁前任學政時,秉公辦事,凡屬生童,俱心服之至。” |
秉政當軸 | 秉:執持;當軸:要員。比喻官居要職,執掌政權。 | 清·魏源《<淮南鹽法輕本私議>自序》:“用備秉政當軸之君子采擇焉。” |
當風秉燭 | 秉:舉著。迎著風舉著蠟燭。比喻身陷危險境地。 | 明·無名氏《勘金環》第三折:“我性命恰便似當風秉燭,恰便似水不浮漚。” |
一秉大公 | 謂言論行事全秉公心。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秉節持重 | 保持節操,謹慎穩重。 | 《后漢書 伏湛傳》:“[伏湛]遭時反覆,不離兵兇,秉節持重,有不可奪之志。” |
秉鈞當軸 | 猶言秉鈞持軸。執政掌權。 | 清 魏源《默觚下 治篇八》:“皆邊塞將材而不可秉鈞當軸。”又《〈淮南鹽法輕本私議〉自序》:“用備秉政當軸之君子采擇焉。” |
秉軸持鈞 | 秉:執持;軸:中心,樞紐;持:握;鈞:古代制作陶器所用的轉輪。比喻官居要職,執掌政權或處于中心或關鍵位置。 |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調和鼎鼐理陰陽,秉軸持鈞政事堂。” |
遵道秉義 | 猶言遵守道義。 | 唐·柳宗元《清河張府君墓志銘》:“逮夫弱冠,遵道秉義。” |
秉文兼武 | 猶言能文能武。 | 唐 牛肅《紀聞 吳保安》:“李將軍秉文兼武,受命專征。” |
秉鈞持軸 | 執政掌權。 | 明 唐順之《答曾石塘總制》:“使繼此而進以秉鈞持軸,則夫不動聲色而坐銷天下之隱憂。 |
秉笏披袍 | 秉:執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板;披袍:身穿官服。比喻作官。 | 明·無名氏《破風詩》第二折:“圣朝輔佐必良才,野有賢人久困埋,今朝察訪當推舉,秉笏披袍拜御階。” |
一秉虔誠 | 謂誠心誠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零一回:“那鳳姐兒也無心瞻仰圣像,一秉虔誠,磕了頭,舉起簽筒默默的將那見鬼之事并身體不安等故祝告了一回。” |
風中秉燭 | 秉:拿著。風中拿著燭易滅。比喻臨近死亡的人或行將消滅的事物。 | 元·無名氏《海門張仲村樂堂》第一折:“我將世事都參透,幻身軀似風中秉燭,可憐見便似兀那水上浮漚。” |
秉要執本 | 秉:執,拿著;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 |
秉正無私 | 主持正義,沒有私念。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二回:“聞得包公秉正無私,不畏權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