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科的成語
有關科的成語
有關科的成語共收錄32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盈科后進 | 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滿之后才繼續向前流。比喻學習應步步落實,不能只圖虛名。 | 《孟子·離婁下》:“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 |
全科人兒 | 指父母、配偶、子女都健在的人。 | |
科頭箕裾 | 科頭:不戴帽子;裾:通“倨”,傲慢;箕裾:兩腿分開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形容不拘禮法。 | 明·梅鼎祚《玉合記·入道》:“這搭兒瀑布飛流,青松夾道,將蒲團打坐一回,正是科頭箕裾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
插科打諢 | 科:古代戲曲用語;插科:指劇中人的表情和動作;諢:戲謔;開玩笑;打諢:用詼諧的語言相戲謔。指演劇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引觀眾發笑。現也指在鄭重場合中插入的戲謔動作或言語。也作“撒科打諢”、“攙科散諢”。 | 明 高明《琵琶記 副末開場》:“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 |
照本宣科 | 照:按照;本:書本;文本;宣科:原指道士誦讀經文。照著本子念條文。比喻不能隨意發揮;死板地照現成文章或書本宣讀。 | 元 關漢卿《西蜀夢》:“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 |
撒科打諢 | 穿插在戲曲表演中,使觀眾發笑的動作與道白。亦泛指引人發笑的言語、動作。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隨你自去的打斛斗、學踢弄、舞地鬼、喬扮神、撒科打諢、亂作胡為。” |
作奸犯科 | 作奸:干壞事;科:科條;法律條文。為非作歹;觸犯律條。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
科頭箕踞 | 科頭:不戴帽子;箕踞:兩腿分開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適的隱居生活。 | 唐 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詩:“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
發策決科 | 策:策問;科:等第。拆閱策問題目,以決定錄取。舊指應試取中。 | 漢·揚雄《法言·學行》:“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 |
橫科暴斂 | 同“橫征暴賦”。 | 《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僉議司官不肯供報民戶版籍,州縣疆界,本國橫科暴斂,民少官多,刑罰不一,若止依本俗行事,實難撫治。” |
科頭赤足 | 科頭:不戴帽子。露著頭,光著腳。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 明·唐寅《偶成》詩:“科頭赤足芝荷衣,徙倚藤床對夕暉。” |
開科取士 | 科:科舉考試。指舊舉行科舉考試以選取優異的士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4回:“你只想朝廷開科取士,為國求賢,這是何等大典。” |
科班出身 | 科班:指舊時招收兒童;培養為戲曲演員的組織。比喻具有受過正規教育或訓練的資格。 | 茅盾《升學與就業》:“中外古今有不少偉大的事業家都不是‘學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學家也有從沒進過什么理工大學的!” |
五子登科 | 用作結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 | 《宋史 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
發科打諢 | 以滑稽的動作和語言引人發笑。 | 明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連枝秀》:“錦心繡腹,宣揚《老子》經文,發科打諢,不離機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 |
打諢插科 | 見“撒科打諢”。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小丑丁秀容打諢插科,令人絕倒。” |
科頭跣足 | 光著頭赤著腳。 | 宋 田晝《筑長堤》:“科頭跣足不得稽,要與官長修長堤。” |
撮科打哄 | 猶言插科打諢。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 | 明 湯顯祖《南柯記 漫遣》:“自家揚州城中有名的一個溜二便是。一生浪蕩,半世風流。但是晦氣的人家,便請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與他鉆懶幫閑。” |
金科玉律 | 金、玉:比喻貴重。科、律:法律條文。原指法律條文盡善盡美。后指不能更改、必須遵守的信條。 | 前蜀 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箓齋詞》:“金科玉律,云篆瑤章,先萬法以垂文。” |
捏怪排科 | 作怪、搗鬼、為難之意。 | 元 無名氏《百花亭》第一折:“著那等干眼熱滑張杓,任從那些打草驚蛇,盡教他捏怪排科斯間諜。” |
兩道三科 | 說三道四,花言巧語。 |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誰聽你兩道三科,嚷似蜂窩,甜似蜜缽。” |
科頭袒體 | 科頭:不戴帽子;袒:裸露。不戴帽子,袒露身體。形容傲慢不羈的神態。 | 晉·葛洪《抱樸子·刺驕》:“若夫貴門子孫及在位之士,不惜典刑,而皆科頭袒體,踞見賓客。” |
力不同科 | 同科:同一等級。指人的力量有強弱,不能等同。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八佾》:“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插科使砌 | 砌,拼湊;捏造。指以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引人發笑。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一出:“苦會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歌笑滿堂中。” |
謔笑科諢 | 謔笑:滑稽可笑;科諢:以動作、表情引人發笑。指情節滑稽逗人發笑的鬧劇動作。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2回:“且知賈母喜熱鬧,更喜謔笑科諢,便先點了一出,卻是《劉二當衣》。” |
撮科打閧 | 猶言插科打諢。 | |
跣足科頭 | 科頭:不戴帽子;跣足:光腳。光著頭赤著腳。 | 《史記 張儀列傳》:“虎賁之士跿跔科頭。《新五代史 王彥章傳》:“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
玉律金科 | 律:規章,法則;科:舊指法律條文。原形容法令條文的盡善盡美。現比喻必須遵守、不能變更的信條。 | 漢 揚雄《劇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條。” |
金科玉條 | 科、條:法律條文。原指完美的法律條文。后指不能更改、必須遵守的信條。 | 漢·揚雄《劇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條。” |
發科打趣 | 科:古戲曲用語;打趣:用詼諧的言語湊趣助興。以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人發笑或拿人開玩笑。 | 清·頤瑣《黃繡球》第15回:“那稿子是同黃通理大家參酌,中間也有發科打趣的處在。” |
與受同科 | 行賄和受賄的人受到同等的處罰。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六回:“家兄一想,這件事倘要認真辦起來,與受同科,不但姓文的擔不起,就是老哥亦落不是的。” |
金科玉臬 | 同“金科玉律”。 | 聞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各種各料雖互相差異,卻又互相調和,這便正符那條藝術底金科玉臬‘變異中之一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