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鄉的成語
有關鄉的成語
有關鄉的成語共收錄57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窮鄉僻壤 | 指荒遠偏僻的地方。 | 宋 曾鞏《敘盜》:“窮鄉僻壤、大川長谷之間,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錢,無告糴之所。” |
衣錦還鄉 | 衣:穿;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表示向親鄰炫耀自己的富貴。 | 《南史 劉之遴傳》:“武帝謂曰:‘卿母年德并高,故會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 |
背鄉離井 | 指遠離家鄉,流落他方。 | 見“背井離鄉”。 |
入鄉隨俗 | 到一個地方;就順從當地習俗。常用以形容隨遇而安。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大寧道寬禪師》:“雖然如是,‘且道入鄉隨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語,此土唐言。’” |
客死他鄉 | 客死:死在異鄉或國外。死在離家鄉很遙遠的地方。 |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爭我病勢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難支遣,忙趕上頭里的喪車不遠,眼見客死他鄉有誰祭奠。” |
鄉曲之譽 | 鄉曲:鄉里。同鄉的稱譽。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少負不羈之行,長無鄉曲之譽。” |
魚米之鄉 | 指河流湖泊交錯;土地肥沃;盛產魚米的富庶地方。也作“魚米之地”。 | 唐 王脧《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諂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陳其畜牧之地。” |
本鄉本土 | 土:鄉土。本地或家鄉。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就是本鄉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 |
武斷鄉曲 | 指憑借勢力在民間橫行霸道。 | 《史記 平準書》:“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
離鄉背井 | 鄉、井:家鄉;背:離開。離開家鄉;到外地去。 | 元 關漢卿《金線池》:“我依舊安業著家,他依舊離鄉背井。” |
背井離鄉 | 背:離開;井:古制八家為井;引申為鄉里、家宅。離開鄉里。常指被迫遠離家鄉;到外地謀生。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
他鄉遇故知 | 在遠里家鄉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興的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果然有志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個,今日又去打虎,誰知恰好遇見賢侄。邂逅相逢,真是‘萬里他鄉遇故知’可謂三生有幸!” |
鄉里夫妻 | 鄉里:家鄉。指相守在一起不分離的夫妻。 | 明·楊慎《升庵詩話·鄉里夫妻》:“俗語云:‘鄉里夫妻,步步相隨。’言鄉不離理,如夫不離妻也。” |
鄉巴佬 | 笨拙、遲鈍又粗俗質樸的鄉下人。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42章:“我還沒有能變成一個純粹的城里人,但也不完全是一個鄉巴佬了。” |
溫柔鄉 | 比喻美色迷人之境。 | 漢·伶玄《飛燕外傳》:“是夜進合德,帝大悅,以輔屬體,無所不靡,謂為溫柔鄉。” |
偏鄉僻壤 | 荒涼偏僻的地方。 | 孫中山《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 |
貊鄉鼠壤 | 見“貊鄉鼠攘”。 | |
物離鄉貴 | 物品離產地越遠越貴重。 | 明 沈璟《埋劍記 柔遠》:“自古道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憶家。” |
魚肉鄉里 | 魚肉:比喻受宰割;鄉里:地方上的老百姓。把地方上的老百姓當作魚、肉一樣任意宰割。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仲長統傳》:“魚肉百姓,以盈其欲。” |
他鄉故知 | 故知:老朋友,熟人。在異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 明 天然智叟《石頭點 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他鄉故知,分外親熱。” |
入鄉問俗 | 進入一個地方,先要問清那里的習俗,以求適應當地的情況。 | 《解放日報》1944.4.5:“我們要吸收群眾的經驗,一定要‘入鄉問俗’。” |
貊鄉鼠攘 | 舊謂民風澆薄、宵小橫行的地區。 | 清·龔自珍《<升平分類讀史雅詩>自序》:“今之世,有窮陬荒濱,貊鄉鼠攘。” |
魚米鄉 | 指盛產魚和稻米的富饒地方。 | 《洪湖赤衛隊》第三場:“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 |
鄉風慕義 | 鄉:通“向”。指向往其教化,仰慕其禮儀。 |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列傳》:“延頸舉踵,媀媀然,皆鄉風慕義,欲為臣妾,道里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 |
鄉壁虛造 | 即對著墻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 | 漢 許慎《<說文解字>序》:“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 |
還鄉晝錦 | 同衣錦晝行,指富貴時穿錦衣回歸故鄉。 | 東漢 班固《漢書 項籍傳》:“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
無何有之鄉 | 無何有:即無有。原指什么都沒有的地方,后指虛幻的境界。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 |
流落他鄉 | 他鄉:不是自己的故鄉;外地。被迫離開家鄉;漂泊在外地。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舍父逃走,流落他鄉,撞東磕西,苦哉,阿彌陀佛。” |
走鄉隨鄉 | 走到哪里就順隨哪里的民情習俗。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五章:“是呀!應該走鄉隨鄉才是。” |
近鄉情怯 | 指遠離家鄉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離家鄉越近,心情越不平靜,惟恐家鄉發生了什么不幸的事。用以形容游子歸鄉時的復雜心情。 | 唐·宋之問《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鄉土難離 | 鄉土:家鄉,故土。難于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鄉土,離六親。” |
他鄉異縣 | 指遠離家鄉的外地。 | 《樂府詩集·飲馬長城窟行》:“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 |
無何有鄉 | 無何有之鄉。 | 郭沫若《文藝論集·讀梁任公<墨子新社會之組織法>》:“我們小小一點沉悶會被它蕩到無何有鄉去了。” |
不可鄉邇 | 見“不可向邇”。 | 《左傳·莊公十四年》:“君子曰:‘《商書》所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 |
離鄉別井 | 見“離鄉背井”。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離鄉別井,勞碌奔馳,不分蚤夜。” |
離鄉別土 | 同“離鄉背井”。 | 唐·元稹《花栽》詩:“買得山花一兩栽,離鄉別土易摧頹。” |
人離鄉賤 | 謂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 明·沈璟《埋劍記·柔遠》:“自古道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憶家。” |
告老還鄉 | 年老辭職,回到家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西京洛陽縣有一官人,姓劉名弘敬,字元普,曾任過青州刺史,六十歲上告老還鄉。” |
鄉鄉而飽 | 鄉:通“饗”;鄉鄉:吃得很滿足。形容吃得很滿足的樣子。 | 戰國·趙·荀況《荀子·榮辱》:“亦呥呥而噍,鄉鄉而飽已矣。” |
離鄉背土 | 見“離鄉別土”。 | 元·張浩養《一枝花·詠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拋家,當不得也離鄉背土。” |
心鄉往之 | 對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
拋鄉離井 | 離開家鄉故土。 | 靳以《去路》:“我這么大年紀,我可不愿意拋鄉離井地走那么遠。” |
鄉利倍義 | 趨向私利,違背正義。鄉,通“向”。倍,通“背”。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鄉利倍義乎!” |
隨鄉入鄉 | 到一個地方就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適應。 | 先秦 莊周《莊子 山木》:“入其俗,從其令。” |
鄉書難寄 | 鄉書:家書。家書很難寄回家中。比喻與家鄉消息隔絕。 | |
衣錦過鄉 | 舊指富貴以后回到故鄉。含有向鄉里夸耀的意思。 | 《新唐書 于高張傳》:“吾乃送公衣錦過鄉邪!” |
四鄉八鎮 | 泛指周圍的許多鄉村和集鎮。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4回:“當下統率大隊走到鄉下,東南西北,四鄉八鎮。整整兜了一個大圈子。” |
村鄰鄉舍 | 指農村的左右鄰居。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1章:“若是讓村鄰鄉舍都知道,他田福堂的臉都沒處擱。” |
斐然鄉風 | 翩然地聞風歸向。 | |
冥漠之鄉 | 見“冥漠之都”。 | 明·歸有光《祭妻祖父母文》:“方其數盡,何有于老,同返于冥漠之鄉。” |
瘴鄉惡土 | 瘴:瘴氣。指瘴氣、瘴癘流行的貧瘠和落后的地方。 | 元·無名氏《猿聽經》第三折:“有知己者薦為端州巡官,念瘴鄉惡土,實不愿行。” |
違鄉負俗 | 離別家鄉,違背世俗。 | 南朝·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昔蘇季、張儀違鄉負俗,尚復招三方以事趙,請六國以尊秦。” |
鄉規民約 | 指由當地村民共同制定并要求共同遵守的規約。 | |
鄰里鄉黨 | 周制1鄰=5家,1里=5鄰,1黨=500家,1鄉=12500家。泛稱一鄉的人。 |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世》:“毋!以與你鄰里鄉黨乎!” |
鄉曲之情 | 鄉曲:鄉里。同鄉的情誼。 | 唐·牛肅《吳保安》:“側聞吾子急人之憂,不遺鄉曲之情,忽垂特達之眷,使保安得執鞭弭,以奉周施。” |
隨鄉入俗 | 見“隨鄉入鄉”。 | 明·湯顯祖《邯鄲記·望幸》:“則怕珍羞不齊,老皇帝也只得隨鄉入俗了。” |
靡然鄉風 | 見“靡然向風”。 | 西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下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