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嫌的成語
有關嫌的成語
有關嫌的成語共收錄19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嫌貧愛富 | 嫌:厭惡。嫌棄貧窮的;喜愛富有的。指對人的好惡不以德行;而以貧富為標準。 | 元 關漢卿《斐度還帶》:“有那等嫌貧愛富的兒曹輩,將俺這貧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個肯恤孤念寡存仁義。” |
避李嫌瓜 |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歡娛嫌夜短 | 嫌:不滿。歡樂的時光過得快。 | 明·羅貫中《風云會》第三折:“須不是歡娛嫌夜短,早難道寂寞恨更長。” |
嫌肥挑瘦 | 挑肥揀瘦。 | |
瓜李之嫌 | 瓜李:瓜田李下。比喻處在嫌疑的地位。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好及第惡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謗,斯不可忘。” |
瓜田之嫌 | 猶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 明 李贄《與耿克念書》:“我欲來已決,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參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愛富嫌貧 | 嫌:厭惡。嫌棄貧窮,喜愛富有。指對人的好惡以其貧富為準。 | 元 施惠《幽閨記 兄弟彈冠》:“你道如何?愛富嫌貧,岳丈倚強凌弱。” |
說好嫌歹 | 說這個好,嫌那個壞。泛指批評,褒貶。 | 《雪巖外傳》第11回:“所演的戲,卻是里外一樣的,里面演什么,外面也演什么,以免那些人說好嫌歹的吵鬧。” |
消釋前嫌 | 消釋:消除,解除;嫌:嫌怨,怨恨。消解了過去的仇怨。 | 東漢·班固《漢書·杜欽傳》:“若此則流言消釋,疑惑著明。” |
嫌長道短 | 猶苛求責備。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一般兒大的人,怎么我的賠送就該那等茍簡,姐姐有這些人給辦妝奩還嫌長道短?這話怎么講?” |
捐棄前嫌 | 拋棄舊有的嫌隙。 | 漢 王褒《九懷 株昭》:“瓦礫進寶兮,捐棄隨和。” |
避嫌守義 | 嫌:嫌疑;守義:保守道義。避開嫌疑,保守道義。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3回:“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 |
交洽無嫌 | 洽:協商;嫌:猜疑。指雙方密切協作,相互信任。 | 唐·韓愈《順宗實錄》第一卷:“于父子之間慈孝,交洽無嫌。” |
嫌好道歹 | 形容嫌惡,挑剔。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二十四:“逐日送些茶飯,嫌好道歹,且是得人憎。” |
嫌好道歉 | 說好道壞。謂挑剔苛求。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這些殺才,劫掠良家婦女,在此歌曲,還有許多嫌好道歉。” |
挑三嫌四 | 見“挑三揀四”。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為你黑間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這么個媳婦,你還挑三嫌四的。” |
盡釋前嫌 | 盡釋:完全放下。嫌:仇怨,怨恨。把以前的怨恨完全丟開。 | 蔡東藩《宋史演義》第二十九回:“卿與呂相有隙,今呂相亦愿用卿,卿當盡釋前嫌,為國效力。” |
睚眥之嫌 | 睚:眼眶;眥:眼角;睚眥:生氣瞪眼。別人瞪眼這樣小的怨恨。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娘》:“冀四娘念手足之義,而忘睚眥之嫌。” |
嫌好道惡 | 見“嫌好道歉”。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小弟生性喜歡養幾匹馬,他就嫌好道惡的,說著蹋了他的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