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生的成語
有關生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生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談笑風生 | 形容談話時有說有笑;饒有興趣;氣氛熱烈。風生:有興致;很風趣。 | 宋 辛棄疾《念奴嬌 贈夏成玉》詞:“遐想后日蛾眉,兩山橫黛,談笑風生頰。” |
痛不欲生 | 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 | 宋 呂大鈞《吊說》:“其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急中生智 | 智:智謀;對策。在緊急中猛然想出了應付的好辦法。 | 唐 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長,過蒙見君,然敵則氣生,急則智生。” |
初生之犢不畏虎 |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無所畏懼。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 |
素昧平生 | 一向不了解。指與某人從來不認識。素:從來;昧:不明白;不了解。 | 唐 段成式《劍俠傳 郭倫觀燈》:“素昧平生,忽蒙救護,脫妻子于危難,先生異人乎?” |
驕生慣養 | 驕:通“嬌”。指嬌生慣養。 |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物志 江蘇 吳縣之奇俗》:“富貴家之小孩,驕生慣養,大半身體柔弱,時膺疾病。” |
自力更生 | 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獲得生命。比喻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事業發展興旺。更生:重新獲得生命。 |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 |
物腐蟲生 | 東西腐爛了才會生蟲。比喻禍患的發生,總有內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點,別人才能乘機打擊。 | 宋 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
尾生之信 | 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他為守約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衡利害關系。 |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
生龍活虎 | 比喻像很有生氣的蛟龍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潑矯健;富有生氣。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95卷:“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惹事生非 | 招惹是非,引起爭端。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
望而生畏 | 看著就害怕。生畏:害怕。 | 先秦 孔子《論語 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生死有命 | 生死;生存和死亡。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的。指事勢所至、人力不可挽回。 | 晉·葛洪《抱樸子·對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藥物,所能損益。” |
生公說法 | 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世稱生公。竺道生解說佛法,能使頑石點頭。比喻精通者親自來講解,必能透徹說理而使人感化。 | 《蓮社高賢傳》:“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點頭。” |
生拉硬扯 | 形容說話或寫文章牽強附會。也形容用力拉扯,勉強別人聽從自己。 | 曹禺《日出》第四幕:“福升生拉活扯地將黃省三向外拖。” |
熟能生巧 | 巧:技巧。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31回:“俗話說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讀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連寄女都聽會,所以隨問隨答,毫不費事。” |
女生外向 | 向:朝著,引申為偏愛。女子成人總要結婚。指女子心向丈夫家。 | 東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
起死回生 |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指將沒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來。 | 《太平廣記 太玄女》引《女仙傳》語:“行三十六術甚效,起死回生,救人無數。” |
生知安行 | 生來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從容安然地實現天下的大道。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惹是生非 |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爭事端。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
土生土長 | 當地生長的。 | 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我們這些干部,大多數是好的,是土生土長,聯系群眾,經過長期斗爭考驗的。” |
辭喻橫生 | 橫生:橫逸而出。言辭生動,橫逸而出。 | 漢·王充《論衡·物勢篇》:“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生為勝,或詘弱綴帢。” |
絕路逢生 | 形容在最危險的時候得到生路。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常言‘吉人天相,絕處逢生。’” |
鉅學鴻生 | 學識淵博的人。 | 漢 揚雄《羽獵賦》:“于茲乎鴻生鉅儒,俄軒冕,雜衣裳,修唐典,匡《雅》《頌》,揖讓于前。” |
生氣勃勃 | 生氣:朝氣;勃勃:旺盛的樣子。形容富有朝氣充滿生命的活力。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15卷:“余選錢文敏公詩甚少,家人誤抄十余章,余讀之,生氣勃勃,悔知公未盡。” |
尾生喪身 | 傳說魯國人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會面,水漲,尾生不愿失信,抱著橋柱被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衡利害關系。 | 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
長生不老 | 長生:永生。原為道教的話,后也用作對年長者的祝愿語。 | 元 鄭廷玉《忍字記》第三折:“忍之一字豈非常,一生忍過卻清涼。常將忍字思量到,忍是長生不老方。” |
齒頰生香 | 嘴邊覺有香氣生出。形容談及之事使人產生美感。 | 清·黃景仁《即席分賦得賣花聲》之二:“憐他齒頰生香處,不在枝頭在擔頭。” |
民生國計 | 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 | 《荀子 富國》:“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國計之極也。《左傳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應運而生 | 原意是順應天命而產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順應適當的時機或時代要求而出現的人或事物。 | 漢 荀悅《漢紀后序》:“實天生德,應運建立。” |
今生今世 | 此生此世。謂有生之年。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這歪剌骨便是黃花女兒,剛剛扯的一把,也不消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干罷!就當面賭個誓與你: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 |
半生不熟 | 半:不完全。指沒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練。 | 茅盾《過封鎖線》:“五個中間的老徐能說幾句半生不熟的廣府話。” |
觸景生情 | 觸:接觸;情:感情。接觸眼前景物而激起情緒波動。也作“見景生情”。 | 清 趙翼《毆北詩話 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殺生與奪 | 殺:叫人死;生:叫人活;與:給予;奪:剝奪。形容反動統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 | 戰國·趙·荀況《荀子·王制》:“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
生財之道 | 生財:獲得財富。發財的門路。 | 《孔子家語 王言解》:“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 |
嬌生慣養 | 嬌:寵愛。慣:姑息。從小受到長輩過分的寵愛和姑息。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似這幾日,我看菩薩的面上,不和你一般見識,誰想嬌生慣養了,你通常不像樣了。” |
一介書生 | 一介:一個。舊時讀書人的自稱或對普通讀書人的雅稱。 | 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
無事生非 | 非:是非。無緣無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煩。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8回:“有不安本分的強盜,有無事生非的強盜。” |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 憂患:患難。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死于安樂也。” |
生老病死 | 佛教認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后指社會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等重大生活現象。 | 《敦煌變文集 八相變》:“生老病死相煎逼,積財千萬總成空。” |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處境十分艱難。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時慕政弄得沒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寄生蟲 | 寄生在別的生物體上的動物。比喻有勞動能力而不勞動,靠別人為生的人。 | 梁遇春《黑暗》:“而名士們一向是靠欺騙奸滑為生,一面罵俗物,一面做俗物的寄生蟲,養成中國歷來文人只圖小便宜的習氣。” |
貪生怕死 | 貪:貪戀。貪圖生存;懼害死亡。形容為了活命而失去正義的原則。 | 東漢 班固《漢書 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日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徼幸得逾于須臾。” |
方生方死 | 方:正在。指事物不斷生成或消亡。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
生吞活剝 | 比喻機械地套用別人的言論、經驗、方法;或囫圇吞棗、食而不化。 | 唐 劉肅《大唐新語 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
無中生有 | 把沒有的說成有。指憑空捏造。 | 先秦 李耳《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
牛馬生活 | 比喻飽受壓迫剝削的非人生活。 | 鄒韜奮《經歷·高三分院》:“我所做的只是捐了一天的薪水所得,救濟在日本紗廠里過牛馬生活,罷工后饑寒交迫的中國同胞。” |
道學先生 | 指思想、作風特別迂腐的讀書人。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惱的是道學先生。” |
老生常談 | 老生:老書生。原指老書生經常談論的事物或觀點。后泛指毫無新意的理論或老話。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譚。” |
國計民生 | 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續黃梁》:“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
蓬蓽生輝 | 篷篳:用草、荊條等編成的門戶;借以代簡陋的房屋。使自家的破屋子也增生了光輝。一般用作自己家里的謙詞。 | 宋 王柏《回趙星諸書》:“專使遠臨,俯授寶帖,聯題累牘,蓬蓽生光。” |
舍生忘死 | 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棄。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說與俺能爭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將。” |
人生自古誰無死 |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但應死得有價值。 | 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生拉硬拽 | 按主觀愿望辦事而不管別人的意愿或客觀的條件是否允許,比喻牽強附會。 | 李曉明《平原槍聲》:“楊百順便指揮那兩個伙計一齊動手,生拉硬拽地把她弄走了。” |
初生牛犢不怕虎 | 牛犢:小牛;剛生下來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年輕人勇敢膽大;無所畏懼;敢作敢為。也作“初生牛犢不懼虎”、“初生牛犢不畏虎”。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俗云:‘初生牛犢不懼虎。’”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野火不能燒盡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長出來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殺不了。 |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生動活潑 | 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活躍。 | 毛澤東《打退資產階級右派的進攻》:“應當提倡講話,應當是生動活潑的。” |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