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左的成語
有關左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左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左膀右臂 | 比喻得力的助手。 | 凌叔華《古韻》:“據說恭親王把他視為左膀右臂,將來肯定官運亨通。” |
左顧右盼 | 向左看看;向右望望。形容得意或警戒的神態。顧、盼:看;望。 | 三國 魏 曹植《與吳季重書》:“左顧右盼,謂若無人,豈非吾子壯志哉!” |
顧左右而言他 | 看看兩旁的人而談起別的事情。形容不能正面回答問題而支吾其詞的樣子。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
虛左以待 | 虛:空著;左:古時以左為尊;待:等待。空著尊位恭候別人。 |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
左右為難 | 無論怎么辦都有困難。指處于某一困境中;不易做出決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太太聽了,自然是左右為難;但事到其間,實在無法。” |
左書右息 | 喻倒行逆施。 | 《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書,而左手不能書也。今反用左手書而右手息而不動倒行逆施之譬。” |
左右開弓 | 雙手都能拉弓射箭。形容雙手交替打人耳光;也形容向兩邊拉開。 | 元 白仁甫《梧桐雨》楔子:“臣左右開弓,一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 |
左右手 | 比喻得力的助手。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
如左右手 | 象自己的左右手一樣。比喻極得力的助手。也比喻兩者關系極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 | 《史記·淮陰侯列傳》:“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
右翦左屠 | 謂殲滅凈盡。 | |
左支右絀 | 射箭時左手支撐;右手彎曲。指應付了這一面;便應付不了那一面。(絀:屈;不足)。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
左支右捂 | 支:支撐。撐住左邊,擋住右邊。形容處境困難,窮于應付,顧此失彼 |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四卷:“今之描詩者,東拉西扯,左支右捂,都從故紙堆來,不從性情流出,是以手代心也。” |
左右袒 | 袒露左臂和右臂,以示偏護某一方。偏護一方為左袒,兩不相助為不作左右袒。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 |
左支右調 | 謂支吾搪塞。 | 清·孔尚任《桃花扇·投猿》:“一封書信無名號,荒唐語言多虛冒,憑空何處軍糧到。無端左支右調,看他神情,大抵非逃即盜。” |
左歸右歸 | 歸:終歸。指任憑如何打算。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老爺似乎也不以為可,但左歸右歸,總歸不出個道理來。” |
左對孺人,右顧稚子 | 孺人:對婦女的尊稱,借指妻子;稚子:幼兒。左邊對著妻子,右邊看顧小孩。指家庭生活。 | 清·黃宗羲《劉伯繩先生墓志銘》:“先生既絕交息游,左對孺人,右顧稚子,郁郁無可告語。” |
左輔右弼 | 圃、弼:本指輔助帝王或太子的官,后引伸為左右輔佐的人。比喻在左右輔助。 | 漢 焦贛《易林 隨之屯》:“左輔右弼,金玉滿柜。” |
支左屈右 | 謂射箭時左手持弓,右手屈曲控弦的姿勢。 | |
左顧右眄 | 左看右看。細看。 | 宋·洪邁《夷堅丁志·奢侈報》:“信自僦一齋,好絜其衣服,左顧右眄,小不整即呼匠治之。” |
左提右挈 | 挈:帶領。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對子女的照顧。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耳陳余列傳》:“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 |
穩操左券 | 左券:古代契約分左右兩聯,雙方挌執一聯,左券就是左聯,常用作索償的憑證。比喻有充分的把握。 |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 |
左右圖史 | 周圍都是圖書,謂嗜書好學。同“左圖右史”。 | 《新唐書 楊綰傳》:“[綰]性沉靖,獨處一室,左右圖史,凝塵滿席,澹如也。” |
左道旁門 | 非正統的學術或宗教派別術。比喻不正派的東西、途徑。左、旁:邪;不正;道、門:學術、宗教的體系或派別。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他罵吾教是左道傍門。” |
左家嬌女 | 晉左思《嬌女詩》有“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晳”之句,后以“左家嬌女”指美麗可愛的少女。 | 晉·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唐·李商隱《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詩:“嵇氏幼男猶可憫,左家嬌女豈能忘。” |
左說右說 | 反復地說。 | 王松《老游擊隊員》:“李科長跟他左說右說,他怎么也聽不進。” |
左史右經 | 左邊放著史書,右邊放著經書。形容博覽群書或藏書豐富。 | 明·宋濂《黃氏義門銘》:“視其齋庭,左史右經,踵武繩繩。” |
左鉛右槧 | 書寫工具不離左右。意謂不停地寫作。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做書人左鉛右槧,舌敝唇焦。” |
左右親近 | 常在左右的人。指為君主親信之臣。 | 宋·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況立朝最孤,左右親近,必無為言者。” |
左右兩難 | 兩面為難,不容易決定。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我欲待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著老夫左右兩難,如何是好?” |
左思右想 | 形容反復思考。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左思右想,放心不下。” |
左旋右抽 | 旋:回旋。左邊的御者旋回車馬,右邊的勇士拔刀刺殺。形容作戰時的氣勢。 | 《詩經·鄭風·清人》:“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
左宜右有 | 宜:適宜,適合。形容多才多藝,什么都能做。 | 《詩經 小雅 裳裳者華》:“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
如持左券 |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秦韓之王劫于韓馮、張儀而東兵以徇服魏,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此其善于公而惡張子多資矣。”后以“如持左券”比喻很有把握。左券:古代契約分左右兩片,雙方各持其一,左片叫左券,由債權人收藏,作為憑據。 |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秦韓之王劫于韓馮、張儀而東兵以徇服魏,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此其善于公而惡張子多資矣。” |
旁門左道 | 左:不正;門:派別;道:路。喻指思想體系。泛指不正派不正經的東西。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他罵吾教是左道旁門,不分披毛帶角的人,濕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 |
左右搖擺 | 左右來回游移。比喻思想觀點等游移不定。 |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附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由于各種情況的變化而產生的左右搖擺、好走極端、華而不實、投機取巧……” |
情同羊左 | 交情深厚,愿為對方去死。多指生死之交。 | 南朝·梁·劉峻《廣絕交論》:“想惠莊之清塵,庶羊左之徽烈。” |
左圖右史 | 形容室內圖書多。 | 《新唐書 楊綰傳》:“獨處一室,左右圖史,凝塵滿席。” |
左沖右突 | 向左邊沖擊,向右邊突圍。形容突圍時的艱苦奮戰。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7回:“馬休隨著馬騰,左沖右突,不能得出。” |
江左夷吾 | 《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管夷吾,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相齊桓公成霸業。后來詩文中多以“江左夷吾”稱許有輔國救民之才的人。 | 《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 |
左右采獲 | 左手右手都有收獲。比喻研究學問,多采材料。 | 《詩經·周南·關睢》:“參差荇菜,左右采之。”《漢書·夏侯勝傳》:“勝從父子建,字子卿,自師事勝及歐陽高,左右采獲。” |
左右逢源 | 到處都能碰到取之不盡的源泉。比喻做事、寫作得心應手;應付自如。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
左文右武 | 指文武并用。 | 唐·李咸用《遠公亭特丹》詩:“左文右武憐君榮,白銅碮上慚清明。” |
左支右吾 | 《宋史·李邴傳》:“(敵)然后由登萊泛海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一處不支則大事去矣。原預講左支右吾之策。”原謂左右抵拒,引申謂多方面窮于應付。 | 《宋史·李邴傳》:“(敵)然后由登萊泛海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一處不支則大事去矣。原預講左支右吾之策。” |
左券之操 | 左券:古代契約分左右兩聯,雙方各執一聯,左聯作索償的憑證。比喻有充分的把握。 |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 |
王顧左右而言他 | 指離開話題,回避難以答復的問題。 | 《孟子·梁惠王下》 |
左挈右提 | 挈:提。比喻共相扶持與輔佐。 | 明·朱鼎《玉鏡臺記·石勒報敗》:“將勇兵強,華夷懾服;左挈右提,東征西伐。” |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 | 比喻用心不專,什么事也辦不成。也形容心思聰明,動作敏捷。 | 《韓非子 功名》:“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 |
左右枝梧 | 支:支撐。撐住左邊,擋住右邊。形容處境困難,窮于應付,顧此失彼 | 宋·陸游《太息》:“春憂水潦秋防旱,左右枝梧且過年。” |
左躲右閃 | 向左和向右躲閃,不敢正面面對。 | |
左鄰右舍 | 左右的鄰居。指相鄰的地區、部門、單位等。 | 明 吳承恩《西游記》:“云來霧去,走石飛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鄰右舍,俱不得安生。” |
不左右袒 | 左右袒:露出左右臂。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珊瑚》:“二成又懦,不敢為左右袒。” |
左搘右捂 | 支:支撐。撐住左邊,擋住右邊。形容處境困難,窮于應付,顧此失彼 | 清·汪琬《前明提借雁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蔡忠襄公墓志銘》:“若假以便宜,資以調遣,使得左搘右捂,以捍御西北,則天下尚可為也。” |
左圖右書 | 見“左圖右史”。 | 明·鄭棠《長江天塹賦》:“桂楫蘭舟,左圖右書。” |
左右逢原 | 《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謂學問工夫到家后,則觸處皆得益。后以“左右逢原”泛指做事得心應手。 | 《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前輩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擬作一篇,故后有作時,左右逢原。” |
左手畫方,右手畫圓 | 用左手畫方形,同時用右手畫圓形。比喻兩件事都很難做成。 |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是以心駐于目,必志其耳,則聽不聞。心駐于耳,心遺其目,則視不見也。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俱成,雖執規矩之心,由心不兩用……” |
左枝右梧 | 猶左支右吾。 | 宋·王暐《道山清話》:“本朝無前代離宮別館,游豫奢侈,非特不為,亦不暇為也。蓋北有狂虜,西有黠羌,朝廷汲汲然左枝右梧,未嘗一日不念之。” |
可操左券 | 操:掌握;左券:古代契約分為左右兩聯,雙方各執其一,左券即左聯,常用為索償的憑證。比喻成功有把握。 |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 |
左鄰右里 | 見“左鄰右舍”。 | 歐陽山《苦斗》五十八:“左鄰右里的貧苦農民帶著紅糖、生姜、糯米……來探望她。” |
如操左券 | 見“如持左券”。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督、撫兩大人這次用兵,計慮周詳,勝利如操左券。” |
左縈右拂 | 左收卷,右拂拭。比喻輕而易舉,或技藝精湛。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楚世家》:“若夫泗上十二諸侯,左縈而右拂之,可一旦而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