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釣的成語
有關釣的成語
有關釣的成語共收錄26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徒:空;羨:羨慕。坐著看那些釣魚的人,空自有羨慕魚兒的心情。指空想旁觀不如實干。 |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欲濟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 比喻隨便遇到什么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同“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人民文學》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單等撒網下鉤了。” |
煙波釣徒 | 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釣:釣魚。舊指隱逸于漁的人。 | 《新唐書·張志和傳》:“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 《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 |
釣名欺世 | 作偽求取虛名,欺騙世人。 | 清 鄭燮《濰縣寄舍弟墨第四書》:“不過挪移借貸,改竄添補,便爾釣名欺世。” |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比喻隨便遇到什么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四:“我們有在不同革命時期經過考驗的這樣一套干部,就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要有這個信心。” |
釣鰲客 | 釣:釣鉤;鰲:傳說海中的大龜。比喻有豪放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一釣而連六鰲。” |
欺世釣譽 | 欺:欺騙;世:世人;譽:名聲。欺騙世人,竊取名譽。 | 《元史·隱逸傳》:“世主亦茍取其名而強起之,不如所聞,則曰:‘是欺世釣譽者也。’” |
沽名釣譽 | 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極力謀取好名譽。沽:買;釣:喻用手段取得。 | 金 張建《高陵縣張公去思碑》:“非若沽名釣譽之徒,內有所不足,急于人聞,而專苛察督責。” |
餌名釣祿 | 餌:引誘;釣:誘取;祿:官吏的俸祿。指謀取官位和俸祿。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3回:“因平素深惡,說這原非圣賢制撰,焉能闡發圣賢之奧,不過是后人餌名釣祿之階。” |
穩坐釣魚船 | 比喻不管發生什么變化,仍然沉著鎮靜。 | 俗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太公:指周初的呂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 《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
任從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比喻隨便遇到什么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同“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休養》:“中國有兩句諺語:‘誰人背后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任從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將蝦釣鱉 | 喻占人便宜。 | 宋·王君玉《雜纂續》:“寄槽養馬,將蝦釣鱉。” |
釣游之地 | 童年生活的地方,一般指故鄉。 | 唐·韓愈《送楊少尹序》:“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游也。’” |
放長線釣大魚 | 比喻做事從長遠打算,雖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將來能得到更大的好處。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我們不妨看看他們如何活動,放長線,釣大魚,說不定深水里還有大家伙。” |
穩坐釣魚臺 | 不管外界有何變化,只照老規矩辦事。非常鎮靜,沉得住氣,穩居于自己的位置上。 | 康濯《牲畜專家》:“人家呢,穩坐釣魚臺,對住你察顏觀色。” |
筑巖釣渭 | 筑巖:商朝大臣傅說在傅巖從事版筑;釣渭:呂尚在渭水邊垂釣。指賢士隱居待時。 |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第18卷:“史臣至比之為筑巖釣渭,亦過矣哉!” |
釣名要譽 | 見“釣名沽譽”。 | 元·劉祁《歸潛志》卷七:“雖不可取于民奢縱害公,亦不必釣名要譽,太儉陋也。” |
龍伯釣鰲 | 龍伯:傳說中的國名;鰲:大龜。龍伯國的人釣起六條鰲。比喻非凡的事業。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一釣而連六鰲。” |
釣名沽譽 | 釣:用餌引魚上鉤,比喻騙取;沽:買。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 | 《管子·法法》:“釣名之人,無賢士焉。”《后漢書·逸民傳序》:“彼雖硁硁有類沽名者。” |
沽譽釣名 | 同“沽名釣譽”。 |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實錄》:“并非沽譽釣名,不過稍盡棉力。” |
飛謀釣謗 | 亦作“飛謀薦謗”。以流言蜚語陰相攻訐。 | 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二寇患公居間,為己不利……則飛謀釣謗,以間染我。” |
羊裘垂釣 | 裘:皮衣。穿著羊皮衣服釣魚。比喻隱居生活。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嚴光傳》:“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耶?’” |
鬻聲釣世 | 猶言沽名釣譽。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諸子之徒,心非郁陶,茍馳夸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 |
釣譽沽名 | 見“釣名沽譽”。 | 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為國家謀長久……毋釣譽沽名,毋模棱兩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