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振的成語
有關振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振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振聾發聵 | 使聾子都受到振動和醒悟(發:開啟;聵:耳聾)。比喻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
一蹶不振 | 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到失敗;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 西漢 劉向《說苑 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
振振有詞 | 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為理由很充分;說個不休。 | 清 梁啟超《關稅權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為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也。” |
彈冠振衣 | 整潔衣冠。語本《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后多以喻將欲出仕。 | 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發蒙振落 | 蒙:遮蓋,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搖動。把蒙在物體上的東西揭掉,把將要落的樹葉摘下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
振奮人心 | 振奮:振作奮發。使人們振作奮發。 | 峻青《火把贊》:“啊,火把,這飽經革命風暴的膠東老根據地的鄉親們手中高舉的火把,是那么熾熱,那么明亮,那么振奮人心。” |
玉振金聲 | 喻文章道德之盛。 | 《梁書·徐勉傳》:“網羅經誥,玉振金聲,義貫幽微,理入神契。”唐˙楊炯《從弟去溢墓志銘》:“至如白雪回光,清風度曲,崔亭伯真龍之氣,揚子云吐鳳之才,莫不玉振金聲,筆有余力。” |
振領提綱 | 提綱挈領。 | 《隋書·文學傳·潘徽》:“總括油素,躬披緗縹,芟蕪刈楚,振領提綱,去其繁雜,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禮》。” |
稽古振今 | 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 | 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一奮。” |
彈冠振衿 | 見“彈冠振衣。” | 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委靡不振 | 委靡:也作“萎靡”,頹喪。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失。” |
振振有辭 | 振振: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為理由充分,說個沒完。 | 巴金《探索集 究竟屬于誰?》:“這些人振振有辭、洋洋得意,經常發號施令,在大小會上點名訓人。” |
發蒙振聵 | 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蒙振聵。” |
金聲玉振 | 用鐘發聲;用磬收韻;集六音之大成。形容聲音動聽。也比喻德行高尚;才學卓絕;比喻文辭優美。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 |
如振落葉 | 形容輕而易舉。 | 明·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
發聾振聵 | 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也能聽到。發:開啟;振:振動;聵:耳聾。比喻言論文章等喚醒麻木糊涂的;給人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 | 清 蕊珠舊史《京塵雜錄 廠年玉筍志》:“如洛鐘之應銅山,蒲牢夜半鳴,足以發聾振聵。” |
摧枯振朽 | 猶摧枯拉朽。 | 《周書·文閔明武宣諸子傳論》:“悠悠邃古,未聞斯酷。豈非摧枯振朽,易為力乎。” |
發蒙振槁 | 發:揭開;蒙:蒙蓋物;振:抖動。揭開蒙蓋物,搖掉將落的枯葉。比喻輕而易舉。 | 《明史·楊乃郭詹等傳論》:“蓋天速其禍,如發蒙振槁,無煩驅除矣。” |
萎靡不振 | 形容意志消沉。萎靡:精神頹喪;不振作;頹唐:消沉;振:振奮。 | 宋 馬永卿《元城先生語錄》上卷:“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緩,委靡不振,當時士大夫亦自厭之,多有文字論列。” |
聲振林木 | 形容歌聲或樂器聲高亢宏亮。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
重振旗鼓 | 見“重整旗鼓”。 | 清·湘靈子《軒亭冤·驚夢》:“儂欲重振旗鼓,煩你擬篇男女平權文勸戒女子。” |
援溺振渴 | 振:通“賑”,救濟。援救落水的人,周濟饑渴的人。指幫助落難者。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15卷:“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無巨細,悉究本末。” |
一跌不振 |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來。同“一蹶不振”。 | 宋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房次律為宰相,當中原始亂時,雖無大功,亦無甚顯過,罷黜蓋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于死。” |
振臂一呼 | 揮動手臂;大聲號召。振:揮動。 | 漢 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
振民育德 | 振:通“賑”,救濟。指接濟、幫助人民,涵養自己的德性。 | 《周易·蠱》:“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
聲振屋瓦 | 聲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動了。形容呼喊的聲音很宏大猛烈。 |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
振鷺充庭 | 振鷺:振動翅膀的白鷺。白鷺群飛,集于庭中。比喻遠方賢士紛紛前來,朝廷人才濟濟。 | 西漢·揚雄《劇秦美新》:“振鷺之聲充庭,鴻鸞之黨漸階。” |
折槁振落 | 把枯樹枝折斷,把枯樹葉搖下來。比喻輕易不費力。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劉、項興義兵隨而定,若折槁振落。” |
振窮恤寡 | 救濟貧窮和無依靠的人。 | 《北史·魏紀四·孝明帝》:“壬寅,詔以旱故,命依舊雩祈,察理冤獄,掩胔埋骼,振窮恤寡。” |
振窮恤貧 | 救濟貧窮的人。 | 《明史·王越傳》:“睦族敦舊,振窮恤貧,如恐不及。” |
振古如茲 | 振古:往古,自古。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 《詩經·周頌·載芟》:“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
聲振寰宇 | 寰宇:天下。形容聲威極盛。 | 《南史·梁本紀論》:“介胄仁義,折沖尊俎,聲振寰宇,澤流遐裔。” |
提綱振領 | 同“提綱挈領”。 | 《金石萃編·匡國節度使馮行襲德政碑》:“追本尋源,提綱振領。” |
振衣濯足 | 濯足:洗腳。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洗去腳上的污垢。形容放棄世俗生活的榮華富貴,立志在山中隱居。 | 晉·左思《詠史》詩之五:“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
振兵釋旅 | 收繳兵器,解散軍隊。 | 《史記·周本紀》:“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
分貧振窮 | 分財物救助窮困的人。 | 《左傳·昭公四年》:“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 |
振旅而歸 | 振旅:整軍,休整部隊;歸:返回。軍隊作戰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而返回。指部隊作戰勝利歸來。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 |
移風振俗 | 改變風氣,振興習俗。 | 《新唐書 劉祥道傳》:“以去就之官,臨茍且之民,欲移風振俗,烏可得乎?” |
振聾啟聵 | 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六章:“創辦一個《民心日報》,想在輿論方面,多做些振聾啟聵的工作。” |
摛翰振藻 | 摛:發抒;翰:毛筆;藻:文采。施展文才,鋪陳辭藻。 | 《南齊書·丘巨源傳》:“普喚文士,黃門中書,靡不畢集,摛翰振藻,非為乏人。” |
威振天下 | 威:威名。威力和名望使天下人拜服。 | 漢·荀悅《漢紀·元帝紀》:“今延壽湯所誅,威振天下,雖易之折售,詩之雷霆,不能及也。” |
聲譽大振 | 聲望、名譽大大提高。 | |
龍驤麟振 | 龍驤,昂舉騰躍貌。麟振,語出《詩·周南·麟之趾》:“鱗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毛傳:“麟,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因以“龍驤麟振”喻將軍恩威兼備。 | 麟振,語出《詩·周南·麟之趾》:“鱗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毛傳:“麟,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 |
揚葩振藻 | 葩:華美;藻:文采。形容文章寫得華麗多采。 | 《北史·文苑傳序》:“漢自孝武之后,雅尚斯文,揚葩振藻者如林,而二馬、王、揚為之杰。東京之朝,茲道愈扇,咀徵含商者成市,而班、傅、張、蔡為之雄。” |
治兵振旅 | 兵、旅:泛指軍隊。整訓軍隊,振作士氣。 | 《唐饒歌·鼓吹曲十二篇》:“每有戎事,治兵振旅,幸歌臣詞以為容。” |
班師振旅 | 班:還、回;師:軍隊;振:整理;旅:軍隊。撤回軍隊,進行整頓。 | 《尚書·大禹謨》:“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 |
駭目振心 | 見“駭目驚心”。 | 陳田《明詩紀事丁簽·何景明》:“一以為霆驚電煜,駭目振心;一以為落日明霞,馀暉映遠。” |
萎糜不振 | 形容情緒低沉,精神頹廢 | |
啟瞶振聾 | 比喻喚醒糊涂與麻木不仁者。 | |
振作有為 | 振作精神,有所作為。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此時制臺正想振作有為。” |
敲山振虎 | 謂故意示警,使人震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這要不用個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個了當?” |
振纓中朝 | 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 《晉書·周馥傳》:“馥振纓中朝,素有俊彥之稱。” |
振國之患 | 振:拯救;患:災難,禍患。拯救國家的禍息。 |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雄,振國家之患。” |
振纓王室 | 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 南朝·陳·沈炯《祭梁吳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彥,振纓王室。” |
振裘持領 | 喻抓住事物的關鍵。 | 漢·楊倫《上書案坐任嘉舉主罪》:“臣聞《春秋》誅惡及本,本誅則惡消;振裘持領,領正則毛理。” |
振衣提領 | 振衣:提起衣服。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 | 北周·王褒《京師突厥寺碑》:“索隱窮源,振衣提領。” |
振貧濟乏 | 接濟貧窮的人和沒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窮恤寡”、“振窮恤貧”。 | 晉·魯褒《錢神論》:“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錢不如無;達窮開塞,振貧濟乏,天不如錢。” |
振兵澤旅 | 見“振兵釋旅”。 | 《史記·孝武本紀》:“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古‘釋’字作‘澤’。” |
啟聵振聾 | 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 清·鄧顯鶴《鄒君墓志銘》:“居德善俗,啟聵振聾,儒者之效,匪徒言說。” |
振纓公朝 | 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 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