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淵的成語
有關淵的成語
有關淵的成語共收錄51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不啻天淵 | 不啻:無異于。淵:深潭。無異于從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別極大。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賓白第四》:“吳有吳音,越有越語,相去不啻天淵。” |
淵源有自 | 亦作“淵源有自來”。①有根據,有來源。②指有根底。 | 宋·陸游《讀宛陵先生詩》詩:“鍛煉無遺力,淵源有自來。” |
若涉淵冰 | 比喻處境艱險。同“若涉淵水”。 | 宋 陳亮《論勵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念國家之深恥,志在復讎,八年于茲,若涉淵冰,未知攸濟。” |
寸指測淵 | 以一寸之指而測深淵。比喻淺學不能探明深理。 | 《孔叢子·答問》:“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蒙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
家學淵源 | 家學:家傳的學問;淵源:水源;這里指根源。家世相傳的學問有根源。形容出身于書香門弟;學問扎實;學有根底。 | 宋 劉克莊《后村全集 送林寬夫父子》:“家學有淵源,傳之于艾軒。” |
為淵驅魚 | 原比喻殘暴的統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敵方。現比喻不會團結人;把一些本來可以團結過來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日薄虞淵 | 猶日薄西山。虞淵,神話傳說中日入之處。《淮南子·天文訓》:“捍日呴至于虞淵,是謂黃昏。”莊逵吉校:“《太平御覽》作‘薄于虞淵’。” | 《淮南子·天文訓》:“捍日呴至于虞淵,是謂黃昏。”莊逵吉校:“《太平御覽》作‘薄于虞淵’。” |
一淵不兩蛟 | 比喻兩雄不能并立。 | 《文子 上德》:“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爭。”《淮南子 說山訓》:“一淵不兩蛟,水定則清正。” |
加膝墜淵 | 喜歡就抱在膝上,不喜歡就推到深水里。比喻用人愛憎無常。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淵源有自來 | 有根據,有來源。 | 宋 陸游《讀宛陵先生詩》詩:“鍛煉無遺力,淵源有自來。” |
臨淵羨魚 | 臨:面對;淵:深水;潭;羨:希望得到。面對著深水潭;希望得到魚。比喻只有愿望和空想;而無實際行動;仍不能如愿以償。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察見淵魚 | 淵:深潭。能看清深水中的魚。比喻為人過于精明。 | 《史記·吳王濞列傳》:“且夫‘察見淵魚,不祥’。” |
學識淵博 | 指學識深而且廣。 | 孫犁《小說雜談》:“我們可以說作者的學識淵博,但不會說他是在賣弄。” |
如臨深淵 | 臨:靠近;淵:深水坑。如同處于深淵邊緣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極為謹慎。 | 《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判若天淵 | 相差懸殊;像天上和深淵那樣不同。 | 清 朱庭珍《筱園詩話》:“不過用心于一兩字間,斟酌而出,即判若天淵,個中分寸所爭,毫厘千里。” |
淵亭山立 | 見“淵渟岳峙”。 | |
叢雀淵魚 |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語本《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語出《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相去天淵 | 天淵:天與深淵。比喻二者相差太遠,差別極大。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一敬一肆,相去天淵;一圣一狂,亦判若黑白也。” |
淵渟岳立 | 見“淵渟岳峙”。 | 晉·葛洪《抱樸子·名實》:“執經衡門,淵渟岳立,寧潔身以守滯,恥脅肩以茍合。” |
積水成淵 | 比喻積小成大。 |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
淵魚叢雀 | 把魚趕進深潭,把雀趕到叢林。原比喻統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別國。現也比喻把可以團結的人趕到敵方去。 | 《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若涉淵水 | 比喻處境艱險。 | 《書 大誥》:“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騰攸濟。” |
福如海淵 | 淵:深。福氣像海那樣浩瀚無邊。 | 明·沈受先《三元記·合歡》:“愿馮君福如海淵,愿馮君壽比南山。” |
萬丈深淵 | 淵:深潭。很深的水潭。比喻十分不利的處境。 | 高玉寶《高玉寶》第13章:“玉寶身子一閃,只覺得兩腳懸空,‘咚’一家伙,掉進了萬丈深淵。” |
天淵之別 | 天和地,一極在上,一極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 魯迅《書信集 致曹靖華》:“印在書內之插圖,與作者自印的一比,真有天淵之別。” |
不測之淵 | 測:測量,估計;淵:深潭。不可測量的深淵。比喻危險的境地。 | 漢·賈誼《過秦論》:“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 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同“為淵驅魚,為叢驅爵”。 | 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大小文武官員,都是助紂為虐,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甚非計也。” |
淵停山立 | 喻人品德如淵水深沉,如高山聳立。 | 清 錢謙益《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順祥,篤誡明允,淵停山立,不茍訾笑。” |
淵渟岳峙 | 喻人品德如淵水深沉,如高山聳立。 | 晉·石崇《楚妃嘆》詩:“矯矯莊王,淵渟岳峙。” |
深淵薄冰 | 面對著深淵,腳踩著薄冰。比喻處境危險,心存戒懼。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冰潔淵清 | 猶冰清玉潔。 | 漢 孔融《衛尉張儉碑》:“君稟干綱之正性,蹈高世之殊軌,冰潔淵清,介然特立。” |
天淵之隔 | 淵:深水潭。形容相隔極遠,差別很大。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那徐言、徐召雖也掙起些田產,比著顏氏,尚有天淵之隔,終日眼紅頸赤。” |
淵清玉絜 | 如淵之清,如玉之潔。比喻人品高尚。 | 《三國志·魏志·陳矯傳》:“淵清玉絜,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 |
鑠懿淵積 | 謂德行美好,學問淵博精深。 | 明·張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銘》:“然其鑠懿淵積,庇于后來者遠矣。” |
探淵索珠 | 淵:深潭。深探九重之淵,索求千金之珠。比喻反復推敲文詞,務求中肯得宜。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09卷:“恐非發石取玉,探淵索珠之謂也。” |
岳鎮淵渟 | 岳,亦寫作“岳”。謂如山岳屹立,如淵水停滯。本用以形容軍隊穩定,不可動搖。《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爾乃回輿駐罕,岳鎮淵渟。”李善注:“《孫子兵法》曰:‘其鎮如山,其渟如淵。’”亦作“岳峙淵渟”。后多用以形容人堅定沉著。 |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爾乃回輿駐罕,岳鎮淵渟。”李善注:“《孫子兵法》曰:‘其鎮如山,其渟如淵。’” |
淵謀遠略 | 深謀遠略。 | 宋·曾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淵謀遠略,必中事幾。”宋·岳飛《奏畫守襄陽等郡營田札子》:“陛下淵謀遠略,非臣所知。” |
為淵驅魚,為叢驅爵 | 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爵,通“雀”。 | 語出《孟子 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晉書 段灼傳》引作“為川驅魚,為藪驅雀”。 |
淵涌風厲 | 如水之涌,如風之疾。比喻談吐滔滔不絕。 | 晉·葛洪《抱樸子·行品》:“士有機變清銳,巧言綺粲,攬引譬喻,淵涌風厲。然而口之所談,身不能行。” |
淵蜎蠖伏 | 亦作“淵涓蠖濩”。刻鏤之形。借指華麗的宮殿。 | 明·歸有光《明君恭己而成功論》:“淵蜎蠖伏之中,深宮宥密之地,俯仰之間,而撫四海之外,豈其疲智慮于一人之耳目哉?” |
岳峙淵渟 | 見“岳鎮淵渟”。 | 南朝·梁·蕭綸《隱居貞白先生陶君碑》“行仁蹈義,岳峙淵渟。” |
臨淵結網 | 淵:深潭。臨到潭邊才編織漁網。比喻空懷壯志,不如實實在在地付諸于行動。 | 明·楊珽《龍膏記·游仙》:“早辦個鳳想仙緣,休等待臨淵結網,只落得月缺花殘。” |
淵圖遠算 | 深謀遠慮。 | 《南齊書·高帝十二王傳論》:“世祖顧命,情深尊嫡,淵圖遠算,意在無遺。” |
淵涓蠖濩 | 見“淵蜎蠖伏”。 | 《隆慶元年浙江程策》之一:“人主能時懷警懼,而淵涓蠖濩之中,此心卓然清明,則宴安之欲不生,而慮周于天下,釁孽之萌無所作矣。” |
九旋之淵 | 九:多數;旋:旋窩;淵:深淵。旋窩多的深淵。比喻智謀深廣。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建心乎窈冥之野,藏志乎九旋之淵,雖有明目,孰能窺其情。” |
淵渟澤匯 | 比喻事物的集聚匯合。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漢興,董賈諸人,漸趨醇樸,一代文章,垂復古始,淮南又群集浮華,綱羅淫僻,淵渟澤匯,萃為此編。” |
差若天淵 | 差:不同;天淵:天和深淵。比喻差別極大。 | 孫中山《心理建設》第八章:“前后相較,差若天淵。” |
山峙淵渟 | 山立水聚。比喻端莊凝重的風度。 | 晉·葛洪《抱樸子·審舉》:“逸倫之士,非禮不動,山峙淵渟,知之者希,馳逐之徒,蔽而毀之。” |
淵魚叢爵 | 《孟子·離婁上》:“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后以“淵魚叢爵”比喻為政不善,結果驅使人民投向敵方。 | 《孟子·離婁上》:“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