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領的成語
有關領的成語
有關領的成語共收錄38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倒裳索領 | 索:搜尋、尋求。把衣裳倒過來尋找領口。比喻辦事抓不到要點。 | 《鄧析子·無厚篇》:“驅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檻,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 |
引領翹首 | 引領:伸長脖子;翹首:抬頭。伸長脖子,抬著頭。非常盼望的樣子。 | 《武松演義》第15回:“都監大人張燈結彩,設宴款待英雄,正是引領翹首。” |
神領意得 | 形容領悟透徹。 | 《高坐別傳》:“性高簡,不學晉語,諸公與之言,皆因傳譯。然神領意得,頓在言前。” |
遙遙領先 | 遙遙:遠遠;很遠。遠遠地走在人家的前面。 | 羅來勇《世界在他們眼前展開》:“我們的聲譽就是實力——遙遙領先的技術和工藝。” |
后進領袖 | 晚輩中最杰出的人。 | 《晉書·裴秀傳》:“時人為之語曰:‘后進領袖裴秀。’” |
翹首引領 | 仰起頭,伸長脖子。形容盼望殷切。 | 三國 魏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望內響應。”晉 封抽《上疏陶侃府請封慕容廆為燕王》:“廆雖限以山海,隔以羯寇,翹首引領,系心京師。” |
方領矩步 | 方領:直的衣領;矩步:行步合乎規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飾和容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儒林傳序》:“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
心領神會 | 指對方沒有明說;心里已經領會。領:領會;會:理解。 | 唐 田穎《游雁蕩山記》:“將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禪房,與之辯論心性切實之學,彼已心領神會。” |
不得要領 | 要領:要點。抓不住事物的要點和關鍵。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騫傳》:“騫不得要領。” |
領異標新 | 指與眾不同,獨創一格 |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商戰上》:“下至淫巧奇技,亦領異標新,錐刀競逐。” |
振領提綱 | 提綱挈領。 | 《隋書·文學傳·潘徽》:“總括油素,躬披緗縹,芟蕪刈楚,振領提綱,去其繁雜,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禮》。” |
翹足引領 | 踮塌鄶,伸長脖子。形容盼望殷切。 | 三國 魏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望風響應。” |
全其首領 | 保住腦袋與性命。 | 漢·楊惲《極孫會宗書》:“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豈得全其首領,復奉先人之丘墓乎?” |
標新領異 | 標:提出;異:特別的。指提出新奇的見解,表示與眾不同。 | 清 顧炎武《答俞右吉書》:“文定因之以痛哭流涕之懷,發標新領異之論,其去游夏之傳,益以遠矣。” |
看家本領 | 指特別擅長的技能。 | 茅盾《清明前后》第三幕:“為民兄,您再教它幾句您的看家本領。” |
引領而望 | 引領:伸長脖子。伸長脖子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
提綱舉領 | 同“提綱挈領”。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遇安禪師》:“提綱舉領,盡立主賓,如何是主?” |
頭梢自領 | 自己扯著頭發。比喻自討苦吃,自找麻煩。 |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這妮子更敢有四星,把體面妝沉,把頭梢自領。” |
楚腰蠐領 | 謂腰肢纖細,頸項潔白如蝤蠐。形容女子體態之美。 | 后蜀·閻選《虞美人》詞:“楚腰蠐領團香玉,鬢疊深深綠。” |
慨然領諾 |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很慷慨地答應下來。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35回:“令婆召孟良入與言其事,孟良慨然領諾。” |
神領意造 | 謂用心神領會和創造藝術形象。 | 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神領意造,恍然見其有人禽草木飛動往來之象,了然在目。” |
提綱挈領 | 抓住綱繩;提起衣領。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綱:魚網的總繩;挈:提起。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后得。” |
心領意會 | 見“心領神會”。 | 鄒韜奮《經歷》:“他們不許用帝國主義,所以各報遇著這個名詞,總是寫作‘××主義’,讀者看得慣了,也就心領意會。” |
頭稍自領 | 見“頭梢自領”。 | 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二折:“老姑娘手把著頭稍自領,索什么囑咐叮嚀。” |
攘袂引領 | 揎袖捋臂,伸長頭頸。形容激奮盼望貌。 | 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天下學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領,愿受指教,聽教誨。” |
方領圓冠 | 方形的衣領和圓形的帽冠,為古代儒生的服飾。亦借指儒生。 | 南朝·梁·何遜《七召·儒學》:“方領圓冠,金口木舌。談章句之遠旨,構紛綸之雅說。” |
握綱提領 | 握:拿、抓。比喻抓住要領或簡明扼要地把內容提示出來。 | 晉·潘尼《答傅咸》詩:“忽荷略紐,握綱提領;矯矯貞臣,惟國之屏。” |
提綱振領 | 同“提綱挈領”。 | 《金石萃編·匡國節度使馮行襲德政碑》:“追本尋源,提綱振領。” |
拔新領異 | 指創立新意,提出獨特的見解。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 |
舉綱持領 | 舉:提出;綱:網的總繩;領:衣領。提起網的總繩,網眼就張開了;提起衣領一抖,衣服就順了。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 漢·王充《論衡·程材》:“舉綱持領,事無不定。” |
黼衣方領 | 華貴的服飾。借指王公顯貴。 | |
心領神悟 | 見“心領神會”。 | 朱自清《經典常談·四書》:“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 |
挈領提綱 | 挈衣之領,提網之綱。比喻抓住要領。 | 清·陶澍《重刻<張太岳先生全集>序》:“江陵張文忠公起而振之,挈領提綱,綜核名實,法肅于廟堂之上,而令行于萬里之外。” |
綱提領挈 | 提起網綱,挈住裘領。比喻抓住要領。 | 明 宋濂《〈杜詩舉隅〉序》:“一覽之頃,綱提領挈,不待注釋而其大旨煥然昭明矣。” |
引領企踵 | 引領:伸長脖子;踵:腳后跟。伸長勃子,踮起腳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 南朝·梁·蕭統《大呂十二月》:“分手未遙,翹心且積,引領企踵,朝夕不忘。” |
圓冠方領 | 冠:古代的帽子。圓形帽方領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讀書人。 | 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圓冠方領,再行鄒魯之風。” |
振裘持領 | 喻抓住事物的關鍵。 | 漢·楊倫《上書案坐任嘉舉主罪》:“臣聞《春秋》誅惡及本,本誅則惡消;振裘持領,領正則毛理。” |
振衣提領 | 振衣:提起衣服。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 | 北周·王褒《京師突厥寺碑》:“索隱窮源,振衣提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