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討的成語
有關討的成語
有關討的成語共收錄28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討價還價 | 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復爭議。現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復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巧問了他討價還價,便道:‘真個虧你些兒。’” |
自討苦吃 | 討:招惹。自己找苦吃。 | 魯迅《書信集 致蕭軍》:“其實《文學》和我并無關系,不過因為有些人要它滅亡,所以偏去支持一下,其實這是自討苦吃。” |
通風討信 | 猶言通風報信。 | 明·沈鯨《雙珠記·京邸敘親》:“宮城中不比民家,雖皇后貴妃,難與父母往來,況宮女禁閉在內,誰能通風討信。” |
吃力不討好 | 討:求得。費了好大力氣,也得不到稱贊。形容事情棘手難辦,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對頭。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老實說,有了錢,與其這樣化的吃力不討好,我倒不如拿來孝敬點給叔公了。 |
聲罪致討 | 宣布罪狀,并加討伐。 | 《國語 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
擒奸討暴 | 暴:豪強。指捕捉奸人,討伐強暴。 | 三國·魏·曹操《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卿在郡以來,擒奸討暴,百姓獲安。” |
東征西討 | 指四處出戰征伐。 | 唐 楊炯《左武衛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至如出車授鉞,東征西討,孤虛向背。” |
討是尋非 |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 明·無名氏《白兔記·訴獵》:“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討是尋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瞞心,料想蒼天不負虧。” |
尋源討本 | 窮本溯源。 | 唐·劉知畿《史通·申左》:“如二傳者,記言載事,失彼菁華,尋源討本,取諸胸臆。” |
沿波討源 | 沿波:順著水流;討源:探索源頭。循著水流尋找源頭。原比喻作文時由次要的寫到主要的,最后點出主題。后比喻探討事物的本末。 | 晉 陸機《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 |
南征北討 | 見“南征北伐”。 | 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想老夫幼年時,南征北討,東蕩西除,到今日都做了一場春夢也。” |
討惡翦暴 | 征討和剪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夫討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歸。” |
討流溯源 | 謂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 清·王韜《蘅花館詩錄》自序:“余自少讀詩,自古作者以逮本朝諸大家,皆欲討流溯源,窮其旨趣,久之,益知作詩之難。” |
沿流討源 | 猶沿波討源。 | 嚴復《原強》:“其勉人治群學者,意則謂天下沿流討源,執因責果之事,惟群事為最難,非不素講之所得與。” |
出力不討好 | 指白費功夫,沒有取得成效,相反帶來壞的影響。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161回:“不但出力不討好,而且有性命之憂。” |
費力不討好 | 指白費功夫,沒有取得成效,相反帶來壞的影響。 | 老舍《今年的希望》:“雜文本非所長,寫不出什么道理來,何苦費力不討好,耽誤了自己的時間,而又不能使篇幅增光呢!” |
瞞天討價 | 瞞天:漫天,指無限度;討價:指賣東西的人要價錢。沒有限度的要高價。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這個正合著古語,‘瞞天討價,就地還錢’,我說二三百銀子,你就說二三十兩!” |
誅暴討逆 | 討伐兇暴、叛逆之人。誅:討伐。 | 三國 蜀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治軍》:“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
自討沒趣 | 做事不得當,反使自己難堪窘迫。 | 葉圣陶《孤獨》:“他立刻覺得剛才對于孩子的要求沒有意思,只不過自討沒趣罷了。” |
討類知原 | 謂通過類比而探知淵源。 | 章炳麟《與簡竹居書》:“稽其典禮,明其行事,令后生得以討類知原,無忘國故,斯其要也。” |
邀功討好 | 指為得到好感或討人喜歡而去迎合某人。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5章:“另外,他對自己更不滿意的是,他的行為看來似乎是向少安一家人邀功討好一般!” |
討逆除暴 | 討:征伐。征伐和剪除背叛的殘暴勢力。 | 《晉書·張軌傳》:“所以討逆除暴,成功濟務,寧宗廟社稷,致天下之福,不可廢也。” |
東討西征 | 同“東征西討”。 | 唐·楊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學劍,卯歲論兵,以身許國,東討西征。” |
尋頭討腦 | 尋:探求。比喻尋個事情的由頭。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卷:“自此日逐尋頭討腦,動輒便是一頓皮鞭,打得體無完膚。” |
東討西伐 | 同“東征西討”。 |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馳北走,東討西伐,運之無旁,按之無下。” |
誅兇討逆 | 誅:討伐。討伐兇暴、叛逆之人。 | 明·無名氏《精忠記·勝敵》:“身為上將,統領大軍,奮武揚威,誅兇討逆。” |
討惡剪暴 | 討:征伐;剪:斬斷。征伐和鏟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夫討惡剪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歸。” |
兩面討好 | 在兩派之間搖擺或保持中間立場以討好雙方的人。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17章:“你是秘書長,在會上我聽見你盡在那兒打圓場,兩面討好,到底是個什么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