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里逃生的成語故事

拼音sǐ lǐ táo shēng
基本解釋從極危險的境地中逃脫;幸免于死。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 馮玉梅團圓》:“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乃陰德積善之報也。”
死里逃生的典故
從前楚國有個人叫次非,在一次機會中得到一把寶劍,便高興地渡河回家。當船劃到河中心的時候。突然出現兩條蛟龍,繞著他的船興風作浪。船上的人都叮壞了,不知道該怎么樣辨。次非卻鎮爭地問船夫:“照這樣下去的話,全船的人不是等死嗎?”船夫消極地說:“這注定必死無疑,還能有什么辨法呢?”次非沉思片刻,立刻拔出寶劍說:“以前丟了性命的人,之所以會死在這里,就是因為他們雖然有武器,但不敢和蛟龍拼命。”
次非一說完話,便跳進江里,殺了這兩條蛟龍。全船的人也就得救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死里逃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響答影隨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7卷:“由是論之,罪福報應,猶響答影隨,不差毫末。” |
難以置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十全大補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5回:“只見一個醫生在那里和他診脈,開了脈案,定了一個十全大補湯加減,便去了。” |
遁入空門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門,我聽見,并不驚異。” |
路無拾遺 | 《孔子家語·相魯》:“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中都魯邑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弱異任、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
不翼而飛 | 戰國 齊 管仲《管子 戒篇》:“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 |
風俗人情 | 唐 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志》:“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教令風俗人情之所短長。” |
飽食暖衣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