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的成語故事
![一丘之貉](http://m.wangrui19258.cn/d/file/titlepic/chengyu5510.png)
拼音yī qiū zhī hé
基本解釋丘:土山。貉:一種像狐貍的野獸。一個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類;沒有什么差別。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的典故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人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
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事后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后,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贊他的廉潔。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仆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就這樣,楊憚被免職了。自古君王勇于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幾人,楊憚僅被勉職,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
“前漢書”:“楊憚傳”的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貂?!鼻穑粮芬玻倪吀撸醒氲偷耐炼?;貉,音鶴,俗稱樹貉,狀似狐小,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后來的人將這兩句話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語,來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里生長的貂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
這成語在應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譏誚的口吻。例如說有一群人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好人,就可說:這批東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個是好人呢!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丘之貉)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渾然一體 | 《二程遺書》第二卷上:“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td> |
女媧補天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覽冥訓》:“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
胸無大志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實系凡庸之輩,胸無大志,三年來觀望風色,動搖不前?!?/td> |
好說歹說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回:“掌柜的便同他們好說歹說,說我們都是鄉鄰,你們也犯不著來害我?!?/td> |
夸大其詞 | 《宋史 王祖道傳》:“蔡京開邊,祖道欲乘時徼富貴,誘王江酋、楊晟免等使納士,夸大其辭?!?/td> |
力小任重 | 《周易·系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td> |
將功補過 | 《晉書 王敦傳》:“當令任不過分,役其所長,以功補過,要之將來?!?/td> |
兵無常勢 | 先秦 孫武《孫子 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td> |
流離轉徙 |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與其婦翁皆賤業,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td> |
驚心動魄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