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取義的成語故事
拼音shě shēn qǔ yì
基本解釋舍:舍棄;身: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身取義的典故
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fā)誓舍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nèi)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后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舍身取義)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交淺言深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
一手遮天 | 唐 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二話沒說 |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正說中間,門外雷石柱慌慌張張進來,一把拉住老武,二話沒說,往外就走。” |
天王老子 |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15章:“天王老子也擋不住改霞到生寶的草棚屋做媳婦去!” |
一門心思 | 孫華炳《重賞之下》:“他自己又到圖書館借來關(guān)于數(shù)控的書,什么也不顧了,一門心思鉆研起來。” |
疾如旋踵 | 唐·馮用之《機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wù)乎?”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guān)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鼠憑社貴 | 南朝 梁 沈約《恩幸傳論》:“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 |
綽有余裕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zé)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
顧后瞻前 |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著兵刃命隨傾;顧后瞻前,錯了心神身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