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鼎絕脰的成語故事

拼音jǔ dǐng jué dòu
基本解釋舉:抬起;絕:折斷;脰:頸項。雙手舉起鼎而折斷頸項。比喻力小不能勝任。
出處梁啟超《中國國債史》:“今日我輩對于此國債問題當何如?將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擔,莫敢辭乎?舉鼎絕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暫未找到成語舉鼎絕脰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舉鼎絕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僧多粥少 | 王朔《浮出海面》:“國家有困難,僧多粥少,為國分憂嘛。” |
火樹銀花 | 唐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說雨談云 | 元·湯式《賞花時·送友人觀光》套曲:“弄柳拈花手倦抬,說雨談云口倦開,須發已斑白,風流頓改。” |
荒淫無恥 | 徐遲《狂歡之夜》:“在這座最莊嚴的城中,卻有著一群荒淫無恥的,丑態百出的,傷天害理的,窮兇極惡的衣冠禽獸。” |
德容言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夜深人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深夜人靜,為何叩門?” |
杜絕言路 | 《后漢書·袁紹傳》:“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 |
慌里慌張 |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因為伯龍就是那么個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一哄而起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地方上百姓動了公憤,一哄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