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
![膾炙人口](http://m.wangrui19258.cn/d/file/titlepic/chengyu3494.png)
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基本解釋膾:細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鮮美;使人愛吃。
出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敘不遇》:“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的典故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到了戰(zhàn)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么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么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膾炙人口)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馬平川 | 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
中正無私 | 春秋·齊·管仲《管子·五輔》:“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jīng)》:“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縱橫開合 | 柯靈《向拓荒者致敬》:“這些文學(xué)的核心是迫切的現(xiàn)實感,而筆鋒所至,縱橫開合,娓娓而談,從歷史掌故……直至民間說唱與繪畫。” |
旁征博引 | 清 王韜《淞隱漫錄》:“生數(shù)典已窮,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計女多于生凡十四則。”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 |
十全大補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85回:“只見一個醫(yī)生在那里和他診脈,開了脈案,定了一個十全大補湯加減,便去了。” |
心急如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7回:“我越發(fā)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
指天誓日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其若可信。” |
偃旗息鼓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