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基本解釋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典故
春秋末年,魯國貴族季孫氏操縱朝政大權,把魯昭公趕到齊國,把魯哀公趕往衛國。他更為放肆,在家設置“八佾”這個只有太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樂隊,嚴重違背了周禮,孔子氣憤地說:“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是可忍,孰不可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志滿意得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心灰意冷 | 清 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非有堅定之力,則一經挫折,心灰意冷。” |
一擁而上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
趕盡殺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殺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
和風細雨 | 南朝 陳 張正見《陪衡陽游耆阇詩》:“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
觸目皆是 | 魯迅《華蓋集續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
命與仇謀 | 唐·韓愈《進學解》:“命與仇謀,取敗幾時。” |
度己失期 | |
妻兒老小 | 明 梁辰魚《浣紗記 見王》:“你一向遠出,可速與妻兒老小相聚。” |
融會貫通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