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ī kǔ zài xiān,xiǎng shòu zài hòu
基本解釋吃苦的事情走在別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別人后面。
出處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與群眾同甘苦,不實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從組織決定,不接受群眾監督。”
暫未找到成語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混世魔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
師心自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
太歲頭上動土 | 元 無名氏《打董達》第二折:“我兒也,你尋死也,正是太歲頭上動土哩!” |
前因后果 | 梁 蕭子顯《南齊書 高逸傳論》:“史臣曰:‘今樹以前因,報以后果,業行交酬,連瑣相襲。’” |
如履薄冰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暴發戶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城里的大官大府,翰林、尚書,咱伺候過多少,沒瞧過他這囚攘的暴發戶,在咱面上混充老爺!” |
逢人只說三分話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1卷:“如今俗語云,逢人只說三分話,只此便是不忠。”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牛口之下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
簡明扼要 | 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講話、演說、寫文章和寫決議案,都應當簡明扼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