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jū yī gé
基本解釋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規格;標準。指不限定于一種規格和方式。
出處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第125首:“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的典故
龔自珍是我國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從小就喜愛讀書,特別愛學寫詩。14歲時,他就能寫詩,18歲時會填詞,20歲就成了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寫的詩,想象力很豐富,語言也瑰麗多姿,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他在詩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敗,主張改革,支持禁煙派,反對侵略,反對妥協,充滿著愛國熱情。他是個愛國主義者。
龔自珍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滿官場中的腐敗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擠和打擊。1839年,在他48歲時,就毅然辭官回老家。在回鄉的旅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
一天,龔自珍路過鎮江,只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打聽,原來當地在賽神。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誠地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聽當代文豪也在這里,一位道士馬上擠上前來懇請龔自珍為天神寫篇祭文。龔自珍一揮而就寫下了《九州生氣恃風雷》這首詩,全詩共四句: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中九州是整個中國的代稱。詩的大意說,中國要有生氣,要憑借疾風迅雷般的社會變革,現在人們都不敢說話,沉悶得令人可悲。我奉勸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于常規,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間來吧。
后來,人們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簡成“不拘一格”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不拘泥于一種規格、辦法。
詩里還引申出“萬馬齊喑”這個成語,比喻空氣沉悶的局面。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拘一格)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草衣木食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這出家無過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隔靴搔癢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康山契穩禪師》:“曰:‘恁么則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
莫衷一是 | 清 吳趼人《痛史》第三回:“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順口溜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幾句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勢:上面放,下面望,中間有些頂門杠!” |
犀牛望月 | 《關尹子 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
匡亂反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 |
生龍活虎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95卷:“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學而時習之 |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頓挫抑揚 |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 靖節 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