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勾銷的成語故事
![一筆勾銷](http://m.wangrui19258.cn/d/file/titlepic/chengyu21916.png)
拼音yī bǐ gōu xiāo
基本解釋勾銷:取消;抹掉。用筆在書面材料上勾畫一下;表示事情已經(jīng)了結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計較。
出處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第七卷:“公取班簿,視不才監(jiān)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
一筆勾銷的典故
范仲淹,字希文,吳縣(今蘇州市)人。他出生于貧苦人家,兩歲時,父親就死了,母親謝氏為生活所迫,只得帶著他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朱姓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說。由于是母親從范家?guī)н^來的,范仲淹在朱家所處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年幼的范仲淹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范仲淹刻苦好學,一有機會就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渴望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建功立業(y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辭別母親,不遠千里來到北宋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入應天書院攻讀。求學期間,他廢寢忘食,晝夜苦讀,從不浪費分秒時間,一連幾年都是這樣。由于生活日益貧困,有時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從沒有脫下衣服好好睡過一個舒服覺。范仲淹有個同學是南都留守的兒子,對范仲淹勤奮苦學的精神相當欽佩,就告訴他的父親。留守聽了很是感動,讓他的兒子帶些好酒好菜送給范仲淹。盛情難卻,范仲淹只得收下。可是他并沒有去享受這頓美餐,而是任由這些食物放在那里直至腐爛。留守的兒子很不解,就去問范仲淹為什么這樣做。范仲淹說:“我對令尊的美意心存感激,只是我喝粥已成習慣,并不覺得苦;如果我現(xiàn)在就貪圖美味,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苦呢!”
有志者,事竟成。四年后,范仲淹高中進士,不久就出任廣德軍司理參軍,他回家把母親接來,恢復了自己原來的姓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進犯,邊關告急。范仲淹主動請纓,要求到陜甘邊疆去擔負抵御西夏進犯的重任。由于范仲淹治軍有方,愛撫士卒,在反擊西夏進攻的戰(zhàn)斗中,軍民一心,頻頻取得勝利。從此,西夏人不敢再輕易進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雙方正式議和。
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調(diào)回京城擔任副宰相一職,開始在政治上大展鴻圖。他聯(lián)合富弼、歐陽修等人進行改革,開始實行“新政”。
范仲淹推行“新政”雷厲風行,對官員的考核與任命極為嚴格。他親自取來各地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官員毫不心慈手軟。當他發(fā)現(xiàn)有人“在其位,不謀其政”時,就將此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銷,逐出官場,另外選拔一些比較干練的人上馬。富弼對范仲淹素來恨敬重,看到他在整肅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不免有些擔心,便從旁勸阻說:“把一個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掉很容易,可是這樣一來,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千家萬戶悲哭要好得多吧!”
遺憾的是,由于改革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筆勾銷)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寸丹心 | 宋 楊萬里《誠齋集 卷十二 新除廣東常平之節(jié)感恩書懷》詩:“向來百煉今繞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
及時應令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一回:“又忙著替孫子做了一套及時應令的棉袍褂,預備開賀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 |
經(jīng)史子集 | 《新唐書·藝文志》:“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jīng)史子集四庫。” |
俯拾即是 |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
全科人兒 | |
體恤入微 | 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chǎn)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多才多藝 | 《尚書 金滕》:“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
順口溜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幾句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勢:上面放,下面望,中間有些頂門杠!” |
物腐蟲生 | 宋 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