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成語故事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http://m.wangrui19258.cn/d/file/titlepic/chengyu17259.png)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基本解釋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rèn)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出處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典故
唐太宗問宰相魏征:“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涂,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說不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jìn)諫。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么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懸而未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wù)》:“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語出《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
無妄之災(zāi) | 《周易 無妄》:“六三,無妄之災(zāi)。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zāi)。” |
孤身只影 | 元 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可憐我孤身只影無親眷,則落的吞聲忍氣空嗟怨。” |
嚴(yán)陣以待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yán)陣以待之。” |
形影相顧 | 《晉書·桓溫傳》:“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顧,隕越無地。” |
零光片羽 | 黃遠(yuǎn)庸《記者眼光中之孫中山》:“其所對北京內(nèi)外記者所言,皆不過此三種政策之零光片羽,蓋孫先生之樂觀主義如此。” |
裾馬襟牛 |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眾喣山動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
說一不二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眼前還有個東閃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卻是從來說一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