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基本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清 湘靈子《軒亭冤 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
鷸蚌相爭的典故
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鷸蚌相爭)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怪誕不經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原序》:“有如《西游》一記,怪誕不經,讀者皆知其謬。” |
褒善貶惡 | 宋 邵博《聞見后錄》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頭褒善貶惡,使善人貴、惡人賤,善人生、惡人死,須是由我始得。” |
德容言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無時無刻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了一件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
廣闊天地 | 毛澤東《<在一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一文按語》:“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
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清·張岱《與祁世培》:“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緬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區別之也。” |
安眉帶眼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帶眼的人,直須要我開口說。” |
絆腳石 | 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至于蔣介石呢,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是人民抗戰的絆腳石。” |
分路揚鑣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善游者溺 | 《淮南子·原道訓》:“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