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知二的成語故事
![聞一知二](http://m.wangrui19258.cn/d/file/titlepic/chengyu14228.png)
拼音wén yī zhī èr
基本解釋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聞一知二的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口才很好,很有外交才能。齊國田常想進攻魯國,孔子派子貢前去游說,子貢于是挑起齊國、吳國、晉國之間的矛盾,讓魯國免戰。孔子問子貢與顏回哪一個優秀一些,子貢說顏回聞一知十,自己只能聞一知二。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聞一知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此一時彼一時 | 語出《孟子 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翹尾巴 | 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一萬年也不要驕傲,永遠不要翹尾巴。” |
樂道好古 | 《孔叢子·公儀》:“魯人有公儀體者,砥節厲行,樂道好古,恬于榮利,不事諸侯。” |
遁世離俗 | 《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漢·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跡也。” |
拂袖而去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2卷:“師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年少無知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謂世人年少無知;三折其肱,謂醫士老成諳練。” |
志在千里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鳳毛麟角 |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文》:“康對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 |
玉卮無當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有瓦卮而有當,君渴將何以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