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頭棒喝的成語故事
拼音dāng tóu bàng hè
基本解釋當頭:迎頭;喝:大聲喊叫。原是佛教用語。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以考驗對方的領悟程度。現在泛指使人震動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出處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黃檗運禪師法嗣 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
當頭棒喝的典故
唐朝時期,佛教的臨濟宗師以棒喝作為傳道的方法,傳說禪師馬祖在弟子百丈參見時對他大喝一聲,震得他三天之內還耳聾眼花。黃檗向弟子臨濟傳道時,舉棒就打,并且連打三次,臨濟只好自己苦心研究,終于弄清佛法的奧秘。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當頭棒喝)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祖功宗德 | 《孔子家語 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
攀龍附鳳 |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潁陰商販,曲周庸夫,攀龍附鳳,并乘天衢。” |
有兩下子 | 歐陽山《三家巷》:“蔣介石這個角色還是有兩下子的。” |
眾喣山動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
奇才異能 | 唐 吳兢《貞觀政要 擇宮》:“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 |
辭簡意足 | 元·白珽《湛園靜語·葉水心》:“如此數卷,辭簡意足,一坐駭然。” |
巧上加巧 | |
雨散風流 | 清·方文《送錢而介歸攜李》詩:“余年二十游嘉禾,禾中好友良獨多……可憐一別十三載,雨散風流竟安在。” |
團團轉 | 蘇青《結婚十年》第四章:“于是我急得在房中團團轉:出去呢?不出去呢?換衣服呢?還是不換?” |
正人君子 | 《新唐書 張宿傳》:“宿怨執政不與已,乃日肆讒甚,與皇甫镈相附離,多中傷正人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