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的成語故事

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
基本解釋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戰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的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王派蘇代去趙國游說趙王不要戰爭,講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夾住一只鷸鳥的長嘴,雙方爭執不讓,最后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如果燕趙發生戰爭,秦國就像漁翁那樣輕易吞并燕趙。趙王只好放棄戰爭的打算。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安內攘外 |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
堅強不屈 | 荀況《荀子 法行》:“堅剛而不屈,義也。” |
慘不忍睹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語出《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
眾多非一 | 漢 王充《論衡 別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廟,眾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
首身分離 | 《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
舉重若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時易世變 | 晉 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
通都大邑 | 唐 韓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之間,而不知為備。” |
自命不凡 | 清 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婁縣沈童者,年甫冠,習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長虹之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