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的成語故事

拼音yǎn qí xī gǔ
基本解釋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biāo)。后用以指休戰(zhàn)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出處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偃旗息鼓的典故
《三國志?蜀志?趙云傳》中記載:在一次戰(zhàn)斗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并奪取了戰(zhàn)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guān)大舉進(jìn)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云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yīng),正與曹操親自統(tǒng)率的部隊相遇。趙云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云,直撲蜀營。趙云的副將張翼見趙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guān)閉寨門拒守。趙云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zhǔn)備放曹軍進(jìn)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nèi)外,然后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diào)頭后退的時候,蜀軍營里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云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偃旗息鼓)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芒刺在背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nèi)嚴(yán)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
逆道亂常 | 唐 李公佐《謝小娥傳》:“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jié)也。” |
歇斯底里 | 茅盾《嚴(yán)霜下的夢》:“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見許多狼,張開了鋸樣的尖嘴,在撕碎美麗的身體。” |
天涯海角 | 唐 呂巖《絕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見人。” |
臭名遠(yuǎn)揚 | 《宋書 劉義真?zhèn)鳌罚骸鞍杠囼T將軍義真,兇惡之性,爰自稚弱,咸陽之酷,臭聲遠(yuǎn)播。” |
德容言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不僧不俗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張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時沒眼色,配著個不僧不俗如醉如癡蠢物,豈不誤了終身?” |
材輕德薄 | 宋 朱熹《論臧否所部守臣狀》:“熹委是材輕德薄,不足取信,豈復(fù)更敢臧否人物。” |
三人行,必有我?guī)?/a>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td> |
仰屋著書 | 《梁書·南平元襄王偉傳》:“下官歷觀世人,多有不好歡樂,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書。千秋萬歲,誰傳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