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的成語故事
拼音zhōng liú dǐ zhù
基本解釋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能在艱難環境中起支柱作用的個人或集體。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黃河三門峽東的石山。
出處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諫下》:“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中流砥柱的典故
晏嬰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丞相。當時齊景公手下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號稱“齊國三杰”。有一次,他們三人坐著說話,晏嬰從他們面前走過,他們傲慢非常,誰也沒有站起來行禮。晏嬰對齊景公說:“我聽說明君手下的勇士,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幼之禮,內能除暴,外能抗敵。現在主公手下的三個勇士,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幼之禮,內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敵,恃功自傲,這是國家禍亂的根源啊!我看該把他們除掉。”齊景公說:“可這三人勇猛異常,且家勢龐大,既沒人能抓得住,也沒人能殺得了。”晏嬰想了想說:“主公可派人送兩個桃子給他們,就說賜給最勇敢的兩個人。”
這一天,三位勇士被請到王宮外,使者送來兩顆桃子,并對他們說:“使臣送來兩個桃子。國君覺得你們三人功勛卓著,只有你們三個人才配吃這樣的好桃。可惜只有兩個,你們何不論功吃桃呢?”說完,放下桃子便出去了。
公孫接率先說道:“我曾陪國君出去打獵,第一次殺死一頭野豬,第二次殺死一頭猛虎。別人無法跟我比,我應該有資格吃一顆桃子吧?”于是他就拿了一顆桃子。田開疆說:“我率領軍隊幾次打敗進攻齊國的敵人,我大概更有資格吃一顆桃子吧?”于是他也拿了一顆桃子。古冶子一看,橫眉立目地站起來說:“我曾經為國君駕著馬車渡河,一頭巨黿(yuán)咬住了馬腿,鉆進河中間急流的砥柱之下。在這緊要關頭,我縱身一跳,潛入水底,逆流行百步,順流漂了九里,才殺了巨黿,救主公脫了險。難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資格吃一顆桃子嗎?”說著便“唰”地一聲拔出寶劍。
公孫接和田開疆感到十分慚愧,公孫接說道:“我的勇敢不如你,功勞也不如你。但我卻居功恃勇,毫不謙讓地拿了一顆桃子,是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敢作敢當。”說完交出桃子,拔出劍自殺了。田開疆也一聲不響地交出桃子,拔劍自殺。古冶子看著兩具尸體和兩顆桃子說:“我們三人本來親如兄弟,現在為了爭這兩顆桃子,你們兩人都被我逼得自殺了。我如果獨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義;知道自己做錯了事還不肯死,就是不勇。”他把兩顆桃子放在兩具尸身上,也舉劍自殺了。使者回宮向齊景公報告:“三個人都死了!”齊景公長嘆一聲,下令將他們厚葬。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中流砥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狐群狗黨 | 元 尚仲賢《氣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劉鋤項,逐著那狐群狗黨,兀良怎顯得咱這黥面當王!” |
沒顛沒倒 |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兩個都不為年紀老,怎么的便這般沒顛沒倒,對官司不分個真假,辨個清濁。” |
鬼爛神焦 | 唐 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截然高周燒四垣,神焦鬼爛無逃門。” |
高步闊視 | 清·袁枚《新齊諧·冷秋江》:“果見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闊視,持大扇擊手作拍板,口唱《大江東》,于于然來。群鬼盡散。” |
止沸益薪 | 明·李贄《為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
以身試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
慷慨悲歌 | 晉 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 |
過而能改 |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作亂犯上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21回:“智者稱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為作亂犯上。” |